摸索了一年,才找对路 珀兰床垫的谢虎,是一名退伍军人,后来做了四年的外贸,跟罗马仕的老雷一样(详见调戏电商文章《代工厂用小米模式转型电商》,回复数字0311可看),受够了外贸的利润单薄,想开拓国内市场。 跟老雷不一样的是,谢虎绕了两个大圈,才找到自己的路。 第一个圈是,先发展线下。既然要做国内市场,那就做个品牌,建立一个线下团队,招商加盟,快速铺开。 没过多久就发现,这条路行不通,做不起来,为什么?你的品牌没有知名度,缺少张力,撑不起来。要不然就是去央视打广告;要不然就是自己先开店,慢慢熬,显然不行。 第二个圈是,学习林氏木业。 谢虎一看,发展线下走不通,那就做电商吧,但是自己军人出身,做了几年工厂,对电商一无所知,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 一个做沙发电商的朋友告诉他,你要是完全不懂,就一定要找到一个入门的渠道,让他先去派代的电商聚会,反正是免费的,还能认识很多朋友,所以,谢虎就把派代所有的沙龙、会议全部跑遍,北京、上海、深圳、东莞,大小电商聚会,一场不落,总算入门了,知道怎么开店了。 但是,在竞争策略上,错了一步,错把林氏木业当作榜样。 林氏是天猫家具类第一品牌,林氏在2012年的思路是,多开店多品类策略,因为这样可以实现大规模引流。 本来只是做床垫的谢虎,觉得林氏的思路非常好,用产品矩阵带来大规模免费流量,只要流量进来,有这么多的产品供消费者选择,肯定可以实现转化。 于是也做全品类,做了半年,谢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销售一直上不去——全品类适合林氏这种类目老大的玩法,跟随者绝对不能这么玩,必须聚焦。 于是重新回到床垫单一品类,不到两个月,店铺销售额达到月销三四百万,很快实现细分类目第一。 怎么做到的呢? 在“超配”中,找到竞争力 在产品方面,代工厂天然有实力,但不代表天然有竞争力。你的工艺再好,制造速度再快,最终还是要和竞争对手放到一起PK。 如何找到PK的优势? 谢虎给自己定了两条竞争力: 第一条:赤裸裸恶狠狠凶巴巴的价格战。 行业平均客单价是一千多,两千,那我就定到900!我就是要用自己的制造实力和没有渠道的负担,发起大规模的价格战。高手会讪笑,切!这也太没技术含量了,价格战早就被摒弃了,被认为是低级无能的战术。 你又错了,那要看价格战这个武器在谁的手里,段位低的人,拿着重装备也打败仗失江山,段位高的人,拿着小米步枪也能打天下。 价格战不是目的,在第一阶段只是为了获取用户和建立初步规模,好让自己的供应链条运转起来,同时,建立一个月销上万件的爆款,对于店铺成长,大有裨益,对于新品牌,这是第一步。 但是,只有这一步,还不能构成竞争优势,因为不要命打价格战的多了去了,别人要是以次充好,莫非你也跟着降低品质?肯定不行,所以,同样的价格还要做到更好的质量,别人用每平米250克的布料,你就用350克的,一定要让消费者感知到这种价值存在。 罗马仕的老雷与谢虎是派代商学院总裁班的同学,在派代的同学会上(跟长江商学院的同学会一样,是电商老板的内部圈子),老雷强烈建议谢虎,务必把产品品质做好,然后就是大规模价格战,在淘宝上,这一招绝对有效! (点评:这一招是有使用前提的:第一,全品类店铺绝对不适合价格战,只有这种单一品类的可以;第二,你的款式一定要少,老雷建议,珀兰要把自己的款式再砍掉一半,由30款减到15款,产品越少,你的生产越容易配合。第三,标品可以,非标品不适合。) 第二条,在超配中找到竞争力。 如果现在你看天猫家装馆的标配要求,有三条: 按时发货,下单72小时内发货;按时到货,30日内必须到货;配送安装,要安装到家。在两年前还没有这些标配的时候,很多商家只是能够把床垫运到地级市的物流点,然后由消费者去物流点提货。 当时,谢虎提出,给消费者送到楼下!签约德邦物流,利用其在全国2600多家网点的优势,实现了点对点的物流,大幅度提高了客户体验,而且可以在天猫后台实现物流跟踪(很多小物流公司虽然便宜,但实现不了订单跟踪),这些现在这已经是标配,但在当年,这是超配。 新品牌就是要通过超配找到竞争力,建立口碑。谢虎的电商老师,派代商学院院长邢孔育认为,做产品、做自有品牌,核心就是产品的品质和购物体验,只要做到这两点,你的品牌根基就会牢固。 当然,问题是,做到这一点点的进步,可是要付出真金白银的成本。每个床垫的配送成本增加了150到200元。普通的专线物流(城市到城市),成本是120元,但德邦的点对点物流,成本是280到300元。 所以,前两年,同行都赚取了利润,但谢虎只赚到了口碑。 但是,珀兰这个品牌,在淘宝天猫上,就立足了,做到了细分类目的冠军,但是,用标配的价格,实现超配的服务,不挣钱啊,不能一直白干啊,怎么才能赚利润呢? 提价! 一定要提价! 但是,提价可是一门大学问…… 逆势提价,销量还能翻倍的秘诀是什么 2013年3月份,央视有一个《消费者调查》的栏目,曝光了北京市场上87%的床垫甲醛超标,严重的超标100倍! 国内床垫中普遍使用一个叫椰棕的胶水原料,这个胶水,有合成的,有天然的,行业大部分都使用合成的,因为合成原料便宜,又不是最主要的部件,但是,此事被曝光之后,引起业内很大反响。 一直头疼如何提价的谢虎眼前一亮,行业的危机从来都是新品牌的机会,谢虎决定借势提价! 将胶水换成纯天然的(每个床垫的成本提高100多元),布料及其设计也做一些提升,通过材质升级,初步提价30%(然后通过不断推出新品再逐步提价),主打一个概念——0甲醛,而且给每一个消费者送一个50多元的甲醛检测仪,消费者拿到检测仪会干什么? 会检测自己的产品,也会检测别家的产品,只要消费者检测了,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通过增加一个体验环节,教会消费者一个标准,顺利实现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优势地位。 自然,你的价格,他几乎不会有异议,更不会在意你以前的低价。要知道,即便是线下几十年的老品牌,价格是珀兰的几倍,也是甲醛超标。 类似床垫这种耐用消费品,虽然客户回购率没有快消品高,但是,很有口碑传播的力量,有一次,谢虎去给客户配送订单,送到楼下的时候,好多亲戚邻居朋友都去参观,你哪怕比别人做的好一点点,都会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 现在,珀兰的客单价已经达到1900,远高于提价前的900,而且销量也从原来的月销三四百万变成现在的月销七八百万,翻了一倍,高峰的时候,月销一千万(今年双十一,目标一天一个亿)。而且,利润也很可观,提价一年后,净利上千万。 提价这种事情,很多老江湖都是直接用产品升级的方法,但是没有借势,就会很吃力,谢虎曾在派代商学院的总裁班上,听到一个老师介绍自己的提价经验,把产品从90多块钱在几年时间里逐步升级到现在的300多块,大受震动,这个老师是通过产品升级、借势营销,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把价格提上去了,这就是高手的经验价值! 要知道做淘宝天猫,玩低价,是大家的共识,低价能把东西卖出去就不错了,更别说提价,不提价都快活不下去了,提价岂不是死的更快? 但是谢虎反而敢于提价,并且大获成功,除了产品与服务之外,提价的策略,同样重要,借着整个行业的危机,抓到顾客的痛处,提出产品升级方案,同样神不知鬼不觉的实现了提价。 两年时间,谢虎让自己的电商实现了第二次跨越,更加重要的是,这次提价为第三次跨越,提供了必需的利润空间。 你的“局”在哪儿? 第三次跨越,是真正反映老板格局的地方。 谢虎说,他不考虑ROI,这一点我很吃惊,做电商,不是最重视这个指标了吗?其实,如果太过重视这个指标,很显然你格局的落脚点,就在线上,就是电商而已。 但谢虎显然不是为了做电商而做电商,他要的是“珀兰”这个品牌资产,品牌资产为什么比转化率更应该受到关注?因为品牌资产能够帮你整合渠道资源,而转化率只是你自己在卖东西。 从谢虎自己的出发点来说,他刚转型内销的时候,就建立了线下队伍,只是当初品牌太弱,做不起来,绕个圈在线上把品牌做起来之后,再去做线下,品牌张力有了,品牌高度有了,很多人主动找过来,要做线下加盟店。 但是,我们要推演一下,一个纯线上品牌要走到线下,能不能行?当初淘品牌要出淘的嚎叫声此起彼伏,不到一年,出淘的惨叫声就哀嚎遍野了。 无数专家已经从360度分析论证了,纯电商品牌的利润率不足以支撑线下开店,他们的O2O几乎没有故事可讲。 为什么珀兰可以? 这要从珀兰的成本中开始分析。 一个床垫从佛山运到长沙,用海尔的日日顺,做到点对点物流,需要350元;但是,若是用专线物流,一个床垫的物流成本是60元,再由长沙当地经销商配送到消费者家里,成本是100元,这样一个床垫节约两百元,珀兰现在在长沙的订单量是每月一百单,这就节约2万元,两万足以支付当地的房租了。再加上本地流量,经销商的生存是没问题的。更重要的是,有了线下店,可以实现进一步的“超配”。 因为现在的标配是要送货到家,但是退货需要消费者自己付运费,需要自己找物流,这是痛点吧? 好,我有了线下店之后,我把退换货也上门服务,彻底解决你的痛点,这一招打出去,对行业的杀伤力非常大,但是,如果没有线下店,这一步就没法走,因为成本太贵,有了线下店,就不一样了,品牌的战略纵深一下子增加了,想玩的手法都有了落地的基础。 还有一点,海尔的日日顺虽然可以做点对点物流,但是,效果并不好,因为日日顺的安装体系,大部分是加盟,珀兰跟他们合作非常痛苦,沟通成本太高,服务体验差异化太大,问题很多。 再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床垫品类天然需要体验,图片拍得再好,消费者也想坐一坐这个床垫,才放心,这是消费需求;所以,谢虎决心今年开设一百家线下体验店,现在已经洽谈了20多个城市的经销商,佛山与长沙两地的试验店效果还不错。从当初想做线下,到现在真的去做线下,谢虎绕了一个大圈,但是这个圈绕得值!绕出了品牌,绕出了供应链的整合能力(珀兰建立了快速的供应链反应能力),更绕出了代工厂转型O2O的可实现路径。 没有直线,可不就得绕吗!
上一篇: 上一篇:淘宝店家如何在搜索排名中深层次挖掘竞争对手
下一篇: 下一篇:深度解析直通车:19天营业额翻1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