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与苏宁的结合,让我们看到了电商发展的另一种态势。过去总是位于竞争端下游的企业会率先出击,与其他同处劣势地位的企业互相搀扶,以抵挡住上游企业的强大市场攻势,而如今,行业两大巨头强强联手,一方面给了其他中小企业更大的危机感,另一方面也让京东深感压力。但阿里与苏宁的“蜜月”能持续多久,业内的各式联合又是否能成为常态?电商抱团,究竟还能抱多久?
阿里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活跃买家数量增长推动中国零售平台的商品成交额达人民币6730亿元,同比增长34%;而2015年Q1交易总额为人民币6000亿元,同比增长40%;2014年Q4交易总额为人民币7870亿元,同比增长49%。
阿里的竞争对手、以及那些阿里尾随的电商中小公司,同样也面临着这种业绩增速下滑的焦虑。在整个2015年上半年,中国网上零售额16459亿元,同比增长39.1%,增速比去年全年回落10个百分点。
对于一直处于狂飙式发展(此处主要指代份额和规模)的电商企业而言,这可相当不妙。它们需要面临的一个事实是,电商目前线上的发展很可能正在进入一个瓶颈期,也许是不幸的衰落期——当然,表面看上去,很多企业的销售规模和用户规模依旧在增长,但增速和增幅正在不可避免的放缓,尤其一线城市电商市场表现尤甚。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则是,整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说形成规模垄断后,大的电商企业的业务开始趋同、方向出现共振。比如阿里平台起家,而后加大天猫B2C的比例,而京东则反其道而行之,其对于开放平台建设已经推进多时;京东自建物流先阿里一步,而阿里则凭借2013年成立的菜鸟正在实现仓配体系的赶追。
换言之,随着市场垄断的加剧,这些电商面临的挑战则是趋同的:那就是在依靠线上推动业务强劲增长的动力已然不足,平台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下降,线下能力的欠缺成为共同短板。
而要知道,华尔街和资本市场想要继续听下去的绝对不会是这样的故事,此时,选择由线上铺到线下,成为电商品牌寻找自己新的盈利增长点的必由之路。
左手线上、右手线下,从而侵占用户生活的角角落落,成就一个O2O庞大商业帝国,这几乎成为了所有电商巨头的终极梦想。
这样的设想是美好的。从逻辑上讲,布局线下对于电商的价值至少将涵盖以下方面,即建立体验中心、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树立品牌形象,倘若能够在这三方面实现突破,那么无疑意味着阻碍电商业务高速向前的制擎被破除。
但实际情况极有可能会相当不易。无论是选择自建线下资源还是一如当前的和线下既有实体进行联手合作,这都是一件没有任何经验和参考借鉴的事情。
此外,发生在电商和线下零售之间这种大体量的合作,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消费路径、物流、大数据的接通问题,还有双方利益分配以及与生俱来的零售基因融合等一系列难题。
强强联手向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能够真正产生我们期待的影响力的只有极少的一部分。在阿里苏宁效应的带动下,不难想象京东等同属一线的电商企业很快就会有大动作。而这些联手究竟会给双方企业乃至中国电商带来怎样的影响,我想只有时间才能够给我们明确的答案。
上一篇: 上一篇:价值不因估价而贬值,张勇就股票贬值发表致员工信
下一篇: 下一篇:从阿里苏宁联手看网店转让未来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