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作者:巨人电商

厦门抖音运营:为什么中国不推广按钮式红绿灯?

POST TIME:2021-04-09

北京的平安大街是按钮式红绿灯比较多的一条东西向主干道。

比如从东四北大街到东直门南小街段700余米,设置了3个按钮式红绿灯。

这条路曾经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课本:

课本插图,一块板断面道路

这条路有什么特点呢?

路比较宽,是穿越二环内的第二条东西向主干道(第一条为长安街),部分路段双向八车道。二环内沿线商业不发达,商业主要集中在与之垂直的道路上如南锣鼓巷、东四北大街,和东段的三里屯。

其中,设置按钮式红绿灯的路段又有什么特点呢?

路宽车多行人少,而且以本地居民或就业人群为主,说白了就

是“熟客”有过街需求(比如路对面公交站)二环内考虑到城市风貌,并没有大量建设人行天桥。

优点也很明显:

平面过街,对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友好无行人时车行不受影响周围熟客为主,减少教育成本

平安大街按钮式红绿灯,自摄

所以为什么不推广的原因也能看清楚了:

商业区并不适合这类红绿灯,人流量大。以商业干道也不适合,原因和上一条类似。适合非快速路的滨海路、滨河路,或者一侧是大公园的道路。以及不适合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但有过街需求(尤其是不靠路口)的路段

后两类路段在城市中占比极小,因此有种“没有推广”的感觉。

比如,平安大街向东出二环就是三里屯,平安大街在东二环到东三环之间的路段密集设置了4座人行天桥,与东四北大街到东直门南小街段700余米的3个按钮式红绿灯形成鲜明对比。

不推广是对的,国内较低的人均汽车持有量以及特殊的城市化进程,都让按钮式红绿灯难以发挥作用。

按钮式红绿灯怎么使用?灯柱上有个按钮,按一下,它一段时间后会给行人绿灯通行。具体需要等多久,取决于系统设定,在不使用的情况下,也是固定时间变色,只是周期会很长。通行一段时间后又会切回红灯,期间再去按也不会延长绿灯时间。

如果一直有人去摁按钮,按钮式红绿灯就会按照一个特定的时间周期变色,作用等同于一个普通红绿灯。

这种红绿灯最适合设置在人少车多的马路上,平时尽量放汽车通行,少数时间满足行人过街需求。

在人多车多的地方,天桥或过街隧道是更好的选择;人多车少则不如设置常驻黄灯和限速,让汽车缓慢通过。

但国内人少车多的马路不多见,常见的是人多车多或人多车少,这两种情况下按钮式红绿灯的作用不大。

人均汽车持有量低,导致按钮式红绿灯在城市不普及。

宏观来看,国内城市一定是人多车少的。2019年中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为每千人173辆,不到美国17年的1/5

甚至比不过很多十年前的发展中国家

汽车持有率低,路上行人的比例就高,加上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极高的城市人口密度,城市里的行人是非常多的。很多城市的汽车数量早已经达到饱和状态了,但仍远不及行人数量。在这种情况下设置按钮式红绿灯,还不如直接装普通定时红绿灯省钱省事。

特殊的城市化进程,导致按钮式红绿灯在郊区不普及。

城郊的道路一般车多人少,按道理来说,很适合设置按钮式红绿灯。但作为基建项目,交通灯的架设要基于未来5-10年、

甚至20年的城市发展情况。那么,中国的城市发展特点是什么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1990-2010可能是城市化进程最快的20年,大量城郊区域没几年就变成了市区,甚至中心区域。

上图来自于NASA航拍的深圳,1999-2008年城市面积涨了快一倍,事实上国内大部分城市都处于类似的扩展期。

而在全国城市化还未完成时,“逆城市化”也同时开始了。部分城市人口出现萎缩,人们从部分一二线城市开始迁回家乡的小城镇。

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在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后才进入“逆”的阶段,但在中国这些现象在同时发生。城郊的轮廓和交通情况都在快速变化,此时也更适合选择通用性高的普通红绿灯。

随着社会的进步,未来还会普及么?

我觉得会比现在多,但不会达到国外那么密集的程度。

首先,交通网络在不断变得成熟稳定,我们一定可以找到适合布置按钮式红绿灯的路段。但行人众多,人口密度大的基本盘没有改变,多数路口使用普通红绿灯依然更好。

其次,人为摁按钮协调交通的方式也已经落后了,智慧交通系统才是未来交通的方向。

北京的智慧交通,已经可以利用摄像头采集车流情况和行人等待情况,分析区域内各路口的综合交通压力,选择最合适的红绿灯方案。

这种自动化的处理方式更加高效合理,按钮式红绿灯也可以是智慧交通的一部分,作为补充方案让它变得更完善,但只会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正如我们跳过了普及刷卡,直接进入全民移动支付,交通领域也很可能跳过国外普及按钮式红绿灯,直接进入智慧交通系统,有时早期落后反而能为后期弯道超车提供机会。

英国就是按钮式红绿灯。

没有行人的时候,车子不受红绿灯限制,可以极大缓解城市的堵车问题。

立意不错,是吧?

没用。英国行人闯红灯的状况,和我去过的中国所有城市比起来,无论一线还是三四线,都是最严重的。

爱丁堡人口少,车流量不大,左右看看车辆离得还远,跑几步就过去了,连人行道都不走。

伦敦人口多,车流量也大,但除非是人口密集区域,否则过马路也不看灯。

而且英国的车道中间不设栏杆,这里红灯停车了,车流趴着一动不动,行人就直接从车间过去,也是不走人行道的。

当然,遇到车流不多不少的地段,车速都不慢,大家还是会按灯、等红绿灯,毕竟谁会跟自己小命过不去。

恪守交通规则的人也有,但就我观察到的现象来说,很少,十分之一那么少。

总而言之,过马路,全凭自觉,按钮式红绿灯在繁华地带之外,就是个摆设。

很惭愧,我到英国不足十小时,也有样学样了,毕竟男女老少都过去对面了,叫一人傻愣愣站在那儿,感觉怪怪的。

现在试想一下,这种情况发生在中国,没有了红绿灯限制以后,按照中国的人口密集程度和车辆数量之多,会发生什么?

首先,中国人口之多,一线城市会永远有行人过马路,或大量,或零星,根本不存在需要你按灯或者不按灯的情况。

然后,遵守红绿灯的公民意识会逐代递减。

接下来,会有越来多冲马路的人,被撞了以后,他说按了,司机说他没按……

是的,这些不是不能解决。但是,why?

任何一种全民性质日常规则的变动都需要大量配套资源的投入和公民行为的训练,当花费了如此之多的年头和教育,才让公民养成了“红灯停绿灯行”的习惯,然后再回归“看心情过马路”,很有必要吗?

我觉得不太有必要。但我只是小市民,在某些地方,露天烧烤都禁得,换个路灯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