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作者:巨人电商

实例分析:如何搭建用户激励体系?

POST TIME:2021-08-20

用户激励体系的搭建,一般围绕用户“拉新、活跃、留存、变现”的四项指标开展。其中推动用户完成核心“变现”业务指标,是搭建整套体系的重中之重,也是搭建体系的意义所在。本文将结合“国民级”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这3款金融类产品,分析其中设计的用户激励体系,同时解读其中更深层次的设计原理。

一、本文主要分析其中一项“活跃”指标

围绕另外三项指标的分析,将后续输出。

活跃指标在运营范畴上可拆分为运营、业务两个活跃指标。

  • 运营活跃指标:DAU(日活跃) 、MAU(月活跃)等。
  • 业务活跃指标:与产品核心业务直接挂钩的,如买单次数、支付频次、持仓金额等。

活跃指标通常是搭建用户激励体系的入口,常用的第一运营手段是用户签到。

签到形式就是日常打卡,是一种用户习惯行为养成的方式,千万要高估习惯的力量。

《习惯:习惯的力量》作者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这句话,不是空头支票。看看自己每隔几分钟,就不由自主地打开微信的动作,就知道习惯的力量有多强大。

上亿级别月活跃用户的支付宝APP,正想法设法让用户养成一种日常打开支付宝的习惯。京东金融、陆金所包括其他APP也不例外。

  1. 支付宝

在支付宝APP上,围绕提升活跃指标,支付宝从三方面入手:

  1. 用户通过日常签到、买单、支付,额外获得“可用积分”;
  2. 用户通过“消费购物,生活缴费类,金融理财类”,直接获得“等级积分”;
  3. 用户在蚂蚁森林、蚂蚁庄园,持续参与公益活动。

支付宝提供了“领积分”额外奖励积分入口,供用户日常登录支付宝领取积分,这部分积分被称为“可用积分”,该积分特点,可归纳为需用户领取+仅用于兑换消费。

根据支付宝规则,积分有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签到积分,门店买单领积分,花呗支付领积分。

签到积分:

在用户签到后,领取相应的积分。支付宝的第一天签到积分值,设在了1积分,之后连续签到为自然数递增,并且设定了每日7分的上限。

门店买单领积分和花呗支付领积分:

在用户消费或者投资后,就产生积分。随机发放积分分值。积分不默认放入用户积分账户,需要用户主动“点击领取”。

支付宝“签到”设计原理总结:

从签到积分分值+1,连续每日签到+1,上限每日7分值设计看,这一环节支付宝没有过多的加入激励机制,引导用户参与。因为常见签到积分设计中,会考虑到起始值从较大数值开始,让用户产生一种分值积累起来很快的心理错误感知。

一般产品的连续签到为不规则梯度奖励,甚至连续签到后,还有神秘大礼,也是利用用户的未知性和好奇心,不断地激励用户参与。支付宝之所以没有这样设计,可以理解为,这跟支付宝设计这项“签到”功能初衷有关。

支付宝的日签到功能初衷是一直围绕核心业务,也就是门店买单领积分和花呗支付领积分来设计的。

支付宝将用户买单、支付的积分获取,设计成用户需主动的“点击领取”,这就促使用户如果想获得这些积分,就必须每日登录领取,用户在领取买单、支付积分时,附带能签到获得积分。如果当日没有产生买单、支付行为,用户仍然可以通过签到领取积分奖励。

在一级入口上,支付宝通过在文字提示,触发用户点击该功能,如“2个积分待领取”。这一点触发提示设计有区别于常见的“红点”提示,大概支付宝考虑到一直用“红点”提示容易让用户产生疲惫。

在二级入口,是使用了“待领取”文字提示。在最终的落地页,可以看到“挂满”大小不一积分分值等待用户去摘取,并且在下方签到,很清晰地告诉了用户积分可以兑换成琳琅满目的其他商品。

看着这里,是不是有一种的兴奋感,迫不及待准备摘取。当用户“点击领取”时,每日签到的功能设计就到了,附带实现了每日签到。

将积分分值在框架设计,与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一颗挂满果实的树相似,唤起用户强烈的占有欲。

用户通过“点击领取”这种低门槛的行动,就可以将全部积分收入囊中,让用户自我感觉有一种成就感。不仅如此,在用户摘取时,用户积分的分值也是动态的,这种游戏化的即时反馈,刺激用户产生多巴胺,得到快感。

可以清晰地看出:即使是在签到这样一个小环节上,支付宝也尽可能通过产品设计、UI设计,上瘾模型、游戏化机制等各种方法,让用户上瘾,让用户养成每日签到的习惯,提升用户的活跃率。并且围绕核心业务设计,也提升了业务活跃指标,达到用户活跃与商业变现的双赢局面。

与“可用积分”另一方,还有“等级积分”。等级积分则表现得更直接,为核心业务而设计。

这里需要提一下,通过“领积分”入口领取的“可用积分”,只能兑换、抽奖以及消费,不用于其他。而我们知道,在一款产品设计了会员等级体系时,等级要升级,一般也是根据积分多少计算等级的。在蚂蚁会员等级规则中,会员等级则不与“可用积分”挂钩,而与“等级积分”挂钩。

“等级积分”的特点表现为“无需要用户主动领取+可用于兑换消费+计入会员等级”。

用户可以通过“消费购物,生活缴费类,金融理财类”获得积分,目前蚂蚁金服业务中,用户每消费20元获得1积分。

这可并不是1元等于1积分的设计,增加了用户会员等级升级的难度,但正因为难度大,也增加了会员等级的价值。积分分别对应会员等级。蚂蚁会员等级,分为大众、黄金、铂金和钻石会员四个等级。

“可用积分”之所以不计入会员等级升级,是考虑到会员等级是与支付宝的核心业务挂钩,用户完成核心消费行为,产生积分,然后升级。

如此一来,就保证了蚂蚁会员等级的价值性。因为会员等级背后往往对应的特权和优惠,而对于一套积分体系来说,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是积分背后的价值。

积分与货币价值,有很大的相似性,设计得不好,可能通货膨胀,也可能通货紧缩,最好的结果是尽可能地往供需平衡设计。

但同时,支付宝又需要通过积分激励用户更加活跃,就推动了支付宝积分两条线路的设计发展,分别为“可用积分”和“等级积分”。

用户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参与,就是在搭建用户激励体系中,支付宝在“积分积累”设计中,集合了各种运营手段;在用户“积分消耗”上,将积分兑换成有吸引力的实际价值,这是一套积分体系对提升“活跃”指标的关键。

支付宝深谙此理,不仅仅只停留在“积分”这种利益激励层面,更将其扩展到了心理和精神激励。

推出蚂蚁森林和蚂蚁庄园,这两项活动根据用户的买单、支付行为,分别产生“能量”和“饲料”,赋予其价值,与种树公益和捐助公益直接挂钩,形成日常任务,唤醒千万用户的公益意识来提高用户使用支付宝的频率。这里的“能量”和“饲料”,是另类的“积分”。

在地球上,宗教靠着人类的信仰,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公司”。这种精神上的使命感,在激励用户时,比积分、红包等利益刺激更具杀伤力。不过,这一点激励设计不容易达到,其中还很多数产品不适合这样设计。

  1. 京东金融

京东金融APP围绕“运营、业务“活跃指标设计了签到功能。

表现形式为:

  • 用户日常签到,获得钢镚,钢镚可直接用于支付京东商城订单;
  • 用户完成任务,获得金币,金币可用于兑换;
  • 用户获得钢镚、金币不计入会员等级升级,用户可通过完成核心业务,获得成长值;
  • 设计早起打卡活动,用户持续参与挑战赛制,瓜分现金。

用户签到即获得钢镚,签到初始值为0.02,折合人民币就是2分钱。连续签到2N天,分别获得N个开宝箱,设有上限。累积签到开宝箱,最高得100钢镚。

京东金融“签到获得钢镚”设计原理总结:

京东金融用户签到即获得钢镚,这种签到活动,设计机制单一。所以如果按自然日累积,这样的奖励,对用户没什么吸引力。比如加入多变的奖励,比如累积2天就能获得一个开宝箱。除此之外,京东金融画了一个大饼,设定了最大值“最高得100钢镚”,作为有可能的目标值,吸引用户参与。

如果单从京东金融签到看这项签到设计,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

不过,这项签到主要为了与京东APP购物直接对接,同时作为一个引流的入口。用户每日同时在京东金融签到和京东APP签到,除了分别获得钢镚、京豆外,另外获得一份礼包。在两款APP之间形成互动机制,以及互相引流。

用户在京东金融,可通过任务中心获得金币,完成“理财、互动、生活、消费”四方面的任务,任务既涉及到业务核心指标,又涉及到运营活跃指标,但主要都是以业务核心指标为主。

按任务时间性频次分为每日,每周,每月;按任务重复性频次分为一次性任务和可重复性任务。如此一来,在时间性频次+重复性频次双重推动下,激励用户参与互动。用户获得金币可在金币商城消耗。

京东金融设计得签到领钢镚,完成任务获得金币,都不计入会员成长值中,成长值也只能累积升级,不能兑换成商品。用户想要获得更多的成长值,升级到更高的会员等级,就需要完成另外的任务。和用户获得金币任务相似,来自“理财、互动、生活、消费”四个方面,但对应到具体任务,有所差别。

用户的成长值获得,以用户完成业务核心指标为主,在完成某项业务核心指标获得一次性成长值后,每日还可以通过某项业务核心指标获得日常成长值。比如理财近30日持仓满2万元,成长值由一次性成长值+持续持仓获得成长值两部分构成。

京东金融的会员等级分为青铜、白银、黄金、铂金、黑金五个等级。用户完成某项特殊任务时,可快速到达铂金会员。

京东金融“完成任务获得金币、成长值”设计原理总结:

京东金融主要将核心业务指标,设计成为每一项任务,引导用户完成,从而获得金币和成长值。吸引用户行动参与核心设计在于特权和优惠。

在这方面,京东金融和支付宝一样,着力通过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商品供用户兑换,提升金币的价值。成长值则不能用户消耗,仅可以升级获得特权,特权享有礼包。其设计原理在大体上与支付宝保持一致。

对于提升活跃的业务指标上,重复性的指标,在让用户养成习惯上更为关键。

除了这种常规激励用户活跃的功能外,京东金融还推出了“早起打卡”功能,并且提供了小工具“日历”,供用户日常完成。这些都是京东金融围绕运营需要这项指标来开展的。

“早起打卡”的活动,对用户很有吸引力。参与打卡的用户,只需要在前一天支付1元,在次日早上5点-8点早起参与打卡,就可以和连续签到的人一起瓜分由报名费用累积成的当日奖金池现金。

这种靠意志力瓜分红包的活动,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签到”。但比签到却更有吸引力。其核心是利用了人性的懒惰。对自己意志力的过度自信,又表现出只有三分钟热度,这就必然导致部分不能准时参与签到。

还有通过京东金融提供日历的小工具,用户可以一览无遗地开始自己每天打开京东金融完成任务。

这也正是这一设计的高明之处。看似把掌控权、所有权归还给了用户,用户受到激励,更加卖力参与活动。实际上是用户在完成这些行为时,就付出了时间、情感,沉没成本随之发生。自然而然,活跃的目标也达到了。

  1. 陆金

陆金所APP在提升日活跃上,表现得很积极,主要表现为:

  • 用户可以每日参与“每日福利”,领取积分,同时还有每日任务活动;
  • 用户可完成任务,收集勋章,获得成长值,升等级;
  • 用户可通过持有的账户资产,获得贡献值,升级会员身份。

陆金所用户开始签到即可获得4积分,次日+1,每日9积分为上限,每连续签到6天有惊喜,同时可以通过做任务获得积分。

连续签到6天后可获得惊喜,惊喜作为未知的是“随机奖励”,能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用户的好奇心,激励用户连续签到。

除此之外,陆金所还提供了用户完成任务,即可同时获得成长值和积分,并且获得勋章。等级一共15级,每升级一级,获得相应积分。另外一方面,在用户完成任务时,也在相应地获得勋章。勋章分为金勋章和银勋章,金勋章集齐1、4、8、12时,可获得礼包;银勋章集齐4、8、12、16个时,可获得礼包。

陆金所“积分、成长值、勋章”设计原理总结:

陆金所围绕用户日常运营活跃指标,业务指标,除签到仅累积积分外,完成其他任务时,即可获得积分,又能获得成长值,而且还有一部分可获得勋章。通过任务这条主线,陆金所将积分体系,等级体系,勋章体系交叉整合在一起。

其目的就是为了提升活跃指标和激励用户完成核心任务。设计的核心,仍然是基于对应的特权和优惠等有吸引力的权益。

在会员等级上,陆金所主要围绕核心业务体系开展,根据规则,贡献值只来源用户的资产投资。会员设有普通会员、黄金VIP会员、铂金VIP、黑金VIP、钻石VIP五个会员等级。

二、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活跃设计的异同点

就分析活跃指标体系设计来看,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这3款金融类产品,同样为了提升,却各有运营特点。

  1. 支付宝作为第三方支付工具,运营、业务两个活跃指标都围绕买单、支付设计

在提升日活跃上,没有为签到而签到,而是通过提供额外需用户主动领取的积分奖励,引导用户参与;并且通过公益活动蚂蚁森林、蚂蚁庄园,吸引用户日常活跃。

在积分作用中,通过“可用积分”和“等级积分”,完成了积分体系和会员等级体系设计。

  1. 京东金融作为综合类金融工具,运营、业务两个活跃指标围绕买单、理财设计

在签到上,其核心吸引力在于,签到获得的钢镚可直接用于支付。同时与京东联动签到,获得额外奖励。在提升日活跃方式,还设计了“早起打卡”活动,形式更为灵活。

京东金融采用了金币和成长值区分的方式,搭建了积分体系和会员等级体系。

  1. 陆金所作为理财工具,运营、业务两个活跃指标理财投资设计

由积分、成长值、勋章、贡献值,交叉形成了积分体系、等级体系、勋章体系以及会员体系。

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异同点总结为一张表格。

如图:

三、总结

本文就搭建用户激励体系中的“活跃”指标,结合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3款金融类产品做出简单分析,推导与实际出发点可能会有所不同,仅供参考。

事实上:一套完整的用户体系不仅要考虑用户分层划分,用户生命周期管理,而且还要考虑到产品阶段性目标,需要因产品而异。

尽管如此,其底层的体系设计的原理是大致相同的,会涉及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人类学、市场营销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同时涉及用户习惯培养,使用游戏化设计,上瘾模型,RFM模型,AARRR等多种方法论。

后续将进一步分析支付宝、京东金融、陆金所这3款产品的其他指标体系设计。

来源:Fong

标签:南充 新乡 肇庆 锡林郭勒盟 中山 南昌 三亚 云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