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干货,只是我做运营2年多的一点切身体会
POST TIME:2021-08-20
关于运营,关乎成长。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已步入互联行业做运营两年之多。孤灯伴黑夜,朝阳照路人,是这2年多最好的生活写照,这样的状态也是多数互联网运营人的生活状态,所以借此机会也衷心的感谢这一路陪伴和帮助我的小伙伴们!
在过去的日子的里有幸经历一家创业公司从零到一,从小到大每个阶段。也有幸遇到很多优秀的职场导师让我在不同境遇下渐渐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帮助我快速成长。
在日常工作之余我也陆续的做过一些和工作直接挂钩的分享,比如说如何做好应用商店运营推广,如何做好ASO优化等等。
但今天我想分享的内容更多的是心得和感受。其实大家都差不多,工作中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干货。但如果今天分享的内容能够和一部分小伙伴产生共鸣或者启发, 足矣。
一、运营的基本素养—勿以事小而不为
如果有人问运营是干嘛的,众多回答中肯定有一句是运营是打杂的。因为运营在面对不同行业,不同业务模式,不同产品形态下的职能划分,职能职责实在是太多太细。在练就CV手的路上,难免会有一种打杂的感觉。
勿以事小而不为,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是讲不要因为某件事情很小而不去做。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明白,那衍生出来我想讲的是——如何聪明的打杂。这里有个自己的小故事分享给大家听。
上班的第一天,COO给了我一份份购书清单,任务是在淘宝、京东、亚马逊、当当等平台上上找到这些书并用性价比最高的方式买回来。于是我便迅速注册了各个购书平台的账号,去做这件事情。当时我理解的高性价比=价格最低,于是对于同一本书我都会在各个平台上进行比价,然后把用excel把这些数据统计起来,最后完成一份自己很满意的报价单去找他。说到这,可能多数人都会觉得这件事做的没有问题。其实这件事他的目的并非是让我花最少的钱买到这些书,而是通过买书这件事情来看一个人做事的方法及思维方式,按照他的话就是是否聪明。
这就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
1.态度,买书是一件很小而又简单的事情,但往往越简单的事情越能看出一个人的特质。在买书这件事情上,你是否真的有注册多个帐号在多个平台去比价这是做事基本态度的体现。
2.方法,当需要做比价及和购买链接的数据存储和展现时,你用txt、world还是excel 这个不仅体现出对工具的熟练应用,更体现出做事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正确。
3.聪明,聪明是一个比较泛的说法,那具体的讲其实就是说在做一件事情时思考和执行之间的比例。执行力很强这点很好,但是如果在执行之前没有思考,盲目的执行,多数情况下不仅时浪费时间还有可能是在做无用功。以买书为例,思考之后应该怎么做呢?
a、时间点:这些书都是谁来用,是否很着急?这个便需要在开始的时候考虑时间周期
b、提高效率:既然是公司购书,那么就会涉及到不同部门,这个时候分类会方便后面提高购买效率
c、思考:提高性价比并非只是在价格上要节约成本,也可以是一个平台是否可以同时购买同一类书,因为购买同一类书时不仅存在优惠折扣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同时发货也可以节约时间
d、预测未来:买书只是开始,既然属于公司财产那么就会应该有人负责日常的借阅管理。如果能够在买完书,还考虑到以后的借阅管理并给出方案,那么这个思考就是超出任务预期的行为,自然会得的更高的认同。
这些道理我也并非当时就懂。parker后来也并没有直接说明他的本意,只是在后来的工作中再回过头来思考这件事情时,我发现需要注意的到点实在太多。刚入职场,切记勿以事小而不为,要有意识的让思考走在行动的前面。
二、保持对运营学习的热情
在2014年想要学习和运营相关的知识,除了张亮大神的《从零开始学运营》这本运营书之外,就只能通过阅读公众号文章或者浏览网站进行碎片化的学习。相比之下这一年和运营相关的书就丰富了很多,朋友陈维贤《跟小贤学运营》最近也在各大网站起售,在相仿的年龄里能够出书,我觉得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对他来说骄傲的背后更多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夜以继日的码字输出。
换言之,如果你想让自己变的骄傲起来或者看起来没那么差劲,保持学习的热情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可以坐在沙发上吃一个下午的瓜子,但是很难坚持看一个下午的书,这是因为从剥开瓜子到吃到瓜子的时间周期很短,可以马上体会到吃瓜子所带来的味觉享受。但是看书学习就不一样,当下所看到的内容可能还没有来的及实践就已经慢慢的开始淡忘,时间长了难免会有看书没什么用的感受。这就需要我们保持住对运营学习的热情!
黄老师说他做运营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回报后置”的行事风格。所谓的回报后置,指的是你在过去某些时候的付出和积攒下来的用户认可,总会在某个你意想不到的时刻突然迎来一个小爆发,反哺到你身上为你带来出乎意外的巨大价值。我觉得回报后置这样的概念同样适用于学习。不能因为前期没有任何回报而中途放弃。
这些话虽然听起来很鸡汤,但是不妨大家问自己几个问题:与一年前相比,我的专业能力有明显进步了吗? 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我一个人是否能够独立搞定,是否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很多时候厚度决定高度。你会有厚度的积累,原因在于你不断强化的学习能力。没有学习,就是在原地踏步。你以为你没有退步,但实际上别人在进步,你与别人之间的差距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你也就退步了。
三、养成运营的核心技能
简单讲其实就是在从业1-2年内让自己能够在运营领域有可以拿得出手的技能,这个技能不一定是你所喜欢的,但是可以用来安身立命,让自己有一块立足之地。以我为例,多数朋友都认为我的工作内容一直是在做渠道推广相关的工作,那了解多一些的朋友可能才会知道其实我是做产品运营的。之所以会有朋友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我找到了自己的破局点并不断的放大。一旦我可以在应用商店推广这件工作上做出成绩,写出还不错文章,我自然可以凭借它作为关键的支点,去认识更多有趣的朋友。当输出越来越持续,越来越专业化的时候,自己在行业里的影响力也就树立了。
所以,无论大家是在内容运营、用户运营、还是产品运营、新媒体运营,一定要尝试着不断找到一些小的杠杆点,把自己推向更高的势能点。在这里给大家分享ABZ计划: A代表着当前全力以赴的计划,值得你长期的投入,可以获得安全感,并且你很满意;B代表着未来潜在的机会,你给自己的一些其他新的尝试去学习。如果A有一天被别人或者机器代替,那么B就会变成了新的A 。或者未来的某一天机会合适,你也可以主动把B变成A。 比如说我在创业公司做产品运营,来拉勾后做移动推广;Z则是自己可以获取安全的底牌,需要不断的巩固,比如说一定的财富积累,可以让你放弃AB一段时间任性的玩耍。
总之,未来更多的可能性是建立在某些经历和能力上,要尽早的找到自己的杠杆点并不断放大。
四、提升自己的关键——自我认知
我认为提升自己的核心是在于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以及对自我的客观认知。思维方式的养成如同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都是由一个点开始分散,每个关键点下面逐渐被拆解到更细,点到线的过程是一个纵深的过程,每个核心点之间的关联形成面就是思考问题时的宽度。
做一件事情不仅要在思考层面面面俱到,更要明确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并透过事物的表象去思考背后本质,找到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核心点是什么,最终实现破局。
自我认知的过程其实是很痛苦的过程,因为这是一个不断的自我否定和肯定的过程。行业的变化很快,在我们的耳边能听到某某公司融资几千万,也能听到某某公司倒闭,能听到某某朋友升职加薪,也能听到某某朋友奔波找工作。外界不同的声音越多,内心就越容易被浮躁。
还是以我为例,刚开始写东西做分享时就很急迫的想去看阅读量,点赞数,恨不得大家都知道这是我写的。这是一个急于证明自己的过程。再过来,认识或见到更厉害的朋友后,自己反而会害怕。从5月开始陆陆续续做了一些分享,每次做分享都让我切身的感受到之前的内容可以被优化完善的点太多。如果这个时候对内容开始变的不是那么自信且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打磨,我的建议就是让自己停下了继续去沉淀,不要过度自嗨或者把自己太当回事。
有的时候对外做直播,做分享,其实我是忐忑的。因为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同龄人,工作时间也相差不多。一方面大家对我的经历,我的思考言论有一定的判断,另外一方面我也要对我说出去的话负责。
最后其实还蛮想讲一下前段时间面试的经历,前后面了小米,腾讯,阿里 ,前面的一些思考有一部分也是来自这样的面试经历。 总结一下我觉得有2点,第一点是前面提到的思维模式,以及自己在某一领域是形成的方法论是否具有可复制性。比如说在负责前东家WiFi类产品我能从零做到千万量级,同样的方法招聘类产品是否也可以,为什么? 第二点就是在一个领域的专业度和深度。比如说面对一个商业化产品,做产品运营时,如何提高每个页面的转化率?每个点击的转化率?在不缺流量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产品矩阵类的流量转化以及对外同一目标人群,使用场景下产品的流量转化……..这些都需要在平时工作中去注意,或者剥离工作 执行层面本身去思考的问题。
最后
在不断试验打破边界尝试新鲜事物的时候,会有自我放大的过程,这个时候要去思考建立自己的边界,避免迷失自己,就要求我们要对自我有客观的认知,即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所有不曾料想的问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我们不期而遇;所有曾经的随遇而安,同样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让我们不得不承担那些似乎生命中早已经注定的代价。
2017年,又是一场新的征途!共勉,加油!
标签:南昌
南充
中山
三亚
云浮
新乡
锡林郭勒盟
肇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