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21:20
注:在「三天可见」这个功能上,有社交产品的宿命,有微信本身的困扰,更重要的是,也有新产品的机会。
当点开的每个好友伴侣圈都酿成了仅三天可见,你会不会也默默把本身的伴侣圈设置为三天可见?
对于这个功能更新,相信你身边吐槽的声音相当不小。一个看似不大的功能更新却引发了这般连锁反应,正印证了那句话——微信无小事。
其实微信的产品能力一向为业界推崇,而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功能是如何诞生的,又能通过它窥探到微信什么样的产品思考,这真是件值得聊聊的事。
社交产品的一定宿命?要知道,微信为伴侣圈提供「选择性剥离」的功能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微信伴侣圈的英文版名称不是什么 Society 抑或 Circle,而是 Moments。这其实是比「伴侣圈」更贴切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头天发完伴侣圈,第二天一看恶心到本身然后迅速删掉的经历。因为很多个「当下」,我们都需要自我表达,但这种表达又往往只愿意在那半晌示人。
这原本是个很符合人性的功能,但不管微信或你本人是否愿意,微信已经是现代中国人的社交名片,而伴侣圈也自然而然成了每个人的形象背书。而「加个微信吧」成了所有社交关系的起点,见面先加微信,从此和 TA 成为数字世界鸡犬相闻的邻居。
也因此,伴侣圈里的「伴侣」属性其实在被迅速稀释,取而代之的是「工作圈」、「事业圈」、「微商圈」,微信原本的熟人社交酿成了次要属性。一些矫情、哀怨、触景伤情、自我感慨……等情绪我们不敢也不肯在伴侣圈里发了,新伴侣的不停涌入和老伴侣的关系变革都在加剧这种克制。
从过去的产品功能演进进程来看,微信自己对这种变革同样敏感,而且很想消除这种稀释,,这一点从微信历代版本更迭中对伴侣圈的降噪选择越来越多就能看出端倪来。
现在点开微信设置里的「隐私」一栏会发现,关于伴侣圈的功能优化越来越多了:从最早的是否允许陌生人查看你的伴侣圈;后来又有了双向选择的伴侣圈屏蔽;再之后被称为「周期性出家,一种当代娱乐活动」的关闭伴侣圈功能推出;还有伴侣圈更新提醒开关和可见范围,而比来的版本中又添加了设置某条伴侣圈的互动不再通知的功能。
微信的「隐私」功能栏
微信在一步步增加用户对伴侣圈接收和展示内容的控制权和办理维度。
这或许是社交产品共同面对的问题。Facebook 的扎克伯格曾拒绝将 Facebook 的 work profile 和 fun social profile 分开显示,而后 Facebook 的用户很快遇到了社交形象困境,最后只能通过 messanger 和 instagram 来缓解压力。
而微信呢,由于缺乏能够为微信重新承载「熟人社交」属性的「微信系」产品,只能不停在微信本身的信息流控制权上加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