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21:26
做运营的小伙伴可能都有感觉,运营最难的阶段往往在种子阶段,就是那句话吧“万事开头难”。一是不知道去哪找种子用户,二是找到了不知道怎么留存和激发活跃,三是种子用户发挥不出应有的能量。
一、种子用户的选择要有结构搭配1、种子用户的产品角度和用户角度定义如果我们只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把种子用户定义为:产品的重度使用者,愿意参与体验产品,乐意为产品提供反馈和优化建议的话,很容易会与站在产品角度上对种子用户的定义产生不合。
举几个例子就不难明白:对消消乐这样的游戏产品来说,它的种子用户类型只从用户角度来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在行这样具有用户供需关系的产品来说,它的种子用户就包孕了两种,知识需求者和知识供给者,这两种用户对产品体验感的重点是完全纷歧样的。如果是微博型(或学习论坛型)的产品,包罗的用户类型会更多,专家型的、明星型的、学习型的、传播型的、打酱油型的……
如果不能同时兼顾产品角度和用户角上对种子用户定义的差别,种子用户的运营就会出现如果缺少专家型的用户,学习型的用户和传播型的用户不满意;如果缺少明星型的用户,打酱油型的用户不满意;如果缺少学习型的用户,专家型的用户也不满意的局面。
我对种子用户的定义是,产品内差别功能类型用户,能共同让产品正常运转起来的用户最小量(欢迎拍砖,哈哈,冒充砖家)。如果所有的种子用户不足以支撑起产品基本运转,就说明我们对种子用户的界定是不完整的。
2、种子用户的结构及引入策略既然种子用户可能会有多种功能层次上的分类,引入时就要有相对的次序,或者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分享一下我做过的案例吧,我曾经搞过一个针对手机行业的总监论坛(别名,还是避嫌隐了吧),属于线上讨论和线下聚会性质的。
当时考虑种子用户的结构时有两个选择,或者先搞定几个大牛总监,或者是先搞定一小批普通总监。先搞定大牛总监的好处是有明星效应,大家都想认识,倒霉方面是我手上没有什么可吸引他们的资源。先搞定普通总监的好处是我本身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容易和他们产生共同话题,倒霉方面也是没有什么可以吸引他们的资源。权衡之下我选择了先找一些普通总监,不要问我为什么不定目标数量,因为我也不知道。
确定了第一批种子用户目标后,不消说就是引入了。他们在哪里?简单极了,他们就在各个手机公司的市场部和营销部的电话机旁边。我先挑选了几个不大不小的公司,挨个给前台打电话,请他们转市场部,确认好接电话的是总监本人后,就讲明来意。当然,说辞上还是挺重要的,要不人家根本没兴趣认识我。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搞定了三个特别志同道合的总监,他们认为我的构想很有趣,愿意和我一起做成这件事(拉种子用户拉成了创始团队好么),他们当时也迫切的想多结识些人脉,于是我们四个小伙伴开始向更多的总监发出邀请。我想所有的运营人找种子用户时,都会知道关系链型引入的威力吧?种子用户质量来的又快又多,,几天内就邀请到了 15 位总监,再几天后就有了 30 位。然后我再找大牛总监,跟他们说我们有 30 位总监,很希望认识他。大牛总监们会怎么说还用想么?他们都用激动、兴奋又震颤的声音回答我,谢谢,很高兴!有了几个大牛总监后,种子用户就迅速增加到了 100 人,顺利完成种子用户阶段。不建议种子用户数量太多,只要质量精就好了,能把产品模式验证通了就先成功了一大半。
种子用户招募完成后,要再对种子用户类型进行细分:
明星型用户:身在大公司,做过闪闪发光的大案(例),善于分享经验。
专业型用户:有三五年的相关经验,有实操案例,能分享具体的案例操作解析。
学习型用户:入行三年内的小白用户,跟着老大一起进来学习的。
传播型用户:入行有一按时间,到处以认识手机行业多少总监为吹嘘炫耀的本钱。
打酱油型用户:入行有一按时间,有必然工作能力,偶尔也会说几句,但是有困难时就会来求助。
二、种子用户的贴身维护1、各类型种子用户的维护当找齐了各类型种子用户,当然,有时候并不必然要完全按类型找,在关键型用户引入的过程中,某些其它类型的用户会自动聚过来(莫名想起了知乎),接下来就是引领、鞭策和促进种子用户们活跃起来,并能让整个产品功能慢慢运转起来。种子用户维护的前提是产品功能必然是他们迫切需要,或是确实有兴趣的,要否则你很快就会知道啥叫热脸贴到了冷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