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21:40
优秀的设计师和产品经理都应具备深入思考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素质,把本身的视野往上提升,除了一开始的看界面、案牍、元素到再逐渐看到需求和业务,然后看到商业逻辑甚至看到趋势层面,这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别的需要不停扩展本身能力的界限,不要让本身受限。
设计中的器、术、道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三把剑:器、术、道。
器:各种原型工具、文档工具(如Photoshop\Sketch\Axure);术:流程与方法(如用户研究方法、信息架构);道: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如何发现问题、定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很多初学设计师或者初学的设计者不能理解这一点,他们一开始都想到是的学习各种软件,当然这是学生时代的一种思考方式。这些都是你成为真正的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第一步。接下来,好比说要开始学各种流程和方法,怎么做用户研究、信息架构、好的图标、画一个好的线框图,这些往往比你在用器(也就是用各种工具)更重要一些。我们以前也面试了一个在培训班里教别人的老师,发现这个老师在做视觉设计时工具用得特别好,但当到他真正开始做设计,要他本身输出一个好的设计时,就不行了。他能看着别人的东西能够做出那种效果,当他原创时就出现了问题。
设计师和产品经理的成长最终都要往上提升。从一开始掌握基本的工具,表达我的设计理念和对产品的定义,把细节的功能模块勾勒出来、图表做出来、流程规划出来和各个部门对接等等都是最初级的。再往下,掌握各种各样先进的流程和方法让我们更有效率。但是,最后必然会往上提升,到了道的层面。要去不停地思考,找到背后的素质,然后遇到同类问题时能站到更高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适合对于人的学习能力和长期的积累的考验是特别深的。对于很多专业和行业来说,一些人工作时间越长,,看问题的角度会纷歧样,看问题时可能会高于别人,很多时候别人只看到其中一些点,而他们能看到一个面。这是基于找到这个领域的道。
目标培养设计思维和产品思维,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首先,要尝试去找到事物背后的素质规律,不但仅是互联网的产品,在这世界上大多数的事物(从经济、军事、政治等各种领域)都有他背后的规律,就像物理的原理是一样的。我们要从做产品设计、做产品决策时找到其素质规律,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将这些规律运用到新的设计和产品决策中,落实下来。将这两步来回循环决定了你的产品思维和设计思维是否在提升。
好比拿一个视觉设计师来说,同样地都在画一个图标,起初只是为了图标而去画图标,再进一步去理解(好比怎么把它做得好看),有没有什么规律,能放在其他图标上能做得更好看(能否合理表达它的意思),怎么用一套更好的视觉语言来表达,逐渐找到这些规律为将来所用。从事多年设计的设计师大多都有一套本身的方法论,这是他们其中有一部分人善于总结,有一部分还没能完全地概括出它。
在这个过程傍边,最终要达到一个什么结果?
当我们找到事物素质规律并将它运用到新的设计中后,我们要培养本身对规律的敏感度,将它培养成本身本能的反应(条件反射)。好比,一个视觉设计师能否看出像素是否对齐,让本身有一双“像素眼”。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基本要求,对普通人中的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同样地,一个新媒体的编纂,他对于标题是否受欢迎一样有条件反射。以前各种各样的新闻门户,这些老编纂会纠结十几个字的标题要怎么写才能一下就抓住用户。这个也是需要长期来形成这种感觉的。工程师对于代码一样能形成这样的条件反射,变量名的命名、哪些地方需要计程和封装等等。
作为一个设计师、产品经理在看待这些事情的时候,找出一套方法论、思维点,尽可能地把这些点固化到我们的思考、行为模式傍边,转化成我们的本能。当我们在讨论这些事情时,头脑立刻能想象出来这应该是哪个点,应该依据哪些事情做判断并决策,形成了条件反射。这样做产品时,我们更能够找到做设计时的依据和意义,很多人会忽略每一个设计后都应有意义这件事。有些设计师去做时就完全凭主不雅观的感受,而不是尝试通过一些规律和素质来做决策。我觉得后事才是在世界上理性、客不雅观、冷静、有条理地做事情必备的。
我在做什么大设计:大设计是涵盖产品的各个环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