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TIME:2018-12-03 21:40
知乎的“赞同”与“感谢”,这两个功能有什么区别?是个糟糕而重复的设计,还是一个巧妙而细心的设计呢?
这几天,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思考了一番,现在将思考结果展示出来。
据网上资料,最早出现“赞同”与“感谢”设计的知名网站是:Quora(知乎的对标产品,知乎“赞同”与“感谢”的设计可能是延续quora的设计吧)
上方截图是Quora联合创始人查理·切沃对“赞同”与“感谢”的回答,,红框里的英文翻译如下:
一般来说,“赞同”一个答案体现“这个答案值得一看”;而“感谢”是体现“欣赏但对答案好坏不作声明”。
举几个只是“感谢”但分歧错误答案进行“赞同/反对”的例子:
有人解答了某个实际问题,但你不确定答案是否正确。你不赞同一个偏主不雅观的问题的答案,所以你不想为这个答案投票,但是你欣赏他/她尝试回答的努力。同时,我也在知乎查看了诸多类似 “知乎的「赞同」和「感谢」功能,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才合适?” “你有没有区分赞同和感谢的习惯?为什么?” 等问题,归纳了一下,主要为以下三种“只感谢但不投票”的不雅观点:
答案质量高,但由于涉及专业性,无能力判别正伪。对于答案自己不赞同或部分不赞同,但从该答案中获得知识或启发纯粹是出于礼貌或对答主的鼓励。从以上的信息来看,似乎知乎的“点赞”与“感谢”,是两个适用差别场景,满足差别用户需求的“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全”的功能。
但是,随着我查看更多的资料(特指:更多的知乎用户对此相关问题的回答),调研了更多身边的实际用户(特指:身边使用知乎的好友和同事们),反馈的信息有:
“感谢”功能从没用过,不知道和“赞同”有什么区别。“感谢”是“赞”的意思吗?“感谢”和“赞同”不会具体去区分,当时想点哪个点哪个,不会去纠结这些细节。对一些有知识或启发的答案,没有明确不雅观点的话,倾向于不做任何操作。觉得答案写的好,就会点赞同,不会纠结答案自己正伪,正伪自己也是相对的。对答案“赞同”也算是对作者的一种间接感谢吧。对好的答案,我只点“赞同”,因为只有“赞同”才会让答案顶上去,点完“赞同”,就不会再点“感谢”了。一般是在作为邀请人去邀请答主回答后,会点“感谢”,作为路人翻看答案,只会点“赞同”与“反对”。……这几天经过仔细的分析与思考,我得出的想法是,“赞同”与“感谢”确实是个细心的设计,但同时是个“抱负化”的功能设计。这个“抱负化”的功能设计,要想真正意义上为用户所用的话,必需基于以下三个前提条件:
用户能明确区分“赞同”与“感谢”,即在用户认知层面,“赞同”与“感谢”是有明显区另外,是适用于差别场景的,是没有功能重叠部分的,是清楚直不雅观易于理解的。用户能准确区分“赞同”与“感谢”,即解决“赞同”与“感谢”的用户认知问题后,还需解决应用层面的问题:用户能凭借该认知,在差别“答案场景”下,能够准确的进行对应的正确操作。用户愿意区分“赞同”与“感谢”,即解决功能认知与准确应用问题后,还需要用户发至内心的接纳,用户愿意在差别场景下用理性去对待答案,去对待“赞同”与“感谢”。要做到以上三个前提条件谈何容易,满足其中任何一个前提条件都是困难的。
在认知层面,试图清零用户多种多样的认知惯性,完成对功能的重新认知,极其困难(微信之前在消息页,采用下拉页面顶部,即开始拍摄小视频,就是一个“教育用户”的失败案例)
在应用层面,应对差别“答案场景”,用户采用差别的对应操作,对于用户来说,是一种信息处理的负担,降低阅读效率的同时,面对诸如 “答案质量高,但由于涉及专业性,无能力判别正伪” “对于答案自己不赞同或部分不赞同,但从该答案中获得知识或启发” 这种“复杂而常见”的场景时,用户又如何判别本身专业不专业呢?外行必然不专业吗?专家必然专业吗?部分不赞同又怎么界定呢?90%赞同的话,投不投票呢?那么,60%赞同的话,投不投票呢?
在人性层面,用户不成能一直连结“理性状态”,而在群体性质的社区环境下,更容易变得感性,冲动。好比:某个用户对某个答案的不雅观点毫不赞同或完全赞同,但是可能答案中的某句话、某种表达方式或某张配图,戳中了他/她的情绪,该用户可能就直接投票赞同或反对了。(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极少数用户存在的使用情况,想想比来一次你发火的情景吧,发得够理性吗?)
下一篇:长滚动页面的最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