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知识库 > 全面屏已大势所趋,谁能担起“普及”重任?

全面屏已大势所趋,谁能担起“普及”重任?

热门标签:百度AI接口 检查注册表项 电销业务 企业认证 万科 企业做大做强 美团 铁路电话系统
 

随着三星、LG、JDI、天马、京东方等一众上游厂商全面屏产能的不停爬坡,越来越多的手机企业开始上马全面屏产品。自三星发布Galaxy S8之后,一众国产手机品牌小米、华为、金立等都先后发布了全面屏手机,甚至连苹果也以iPhone X的发布宣告倒向全面屏。从体验角度看,全面屏确实给用户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和沉浸感,并且在整体外不雅观上也为手机的颜值提升不少。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为全面屏手机更具科技感,并认为其是未来手机发展的一定趋势。遗憾的是,尽管全面屏已是大势所趋,但其离真正的普及似乎还尚缺一款真正的爆款产品。

全面屏走下神坛成为标配

Countpoint研究主管彼得·理查森(Peter·Richardson)对于智能手机市场出现的全面屏趋势曾颁发评论指出,“随着超高速4G网络的到来,智能手机已成为内容创造和产品消费的主要设备来源,鞭策了用户对更大屏幕的追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为了满足用户对更大屏幕的追求,手机企业往往选择增加手机的尺寸来实现。而随着手机尺寸的增加受到手掌和口袋大小的制约之后,手机厂商开始转而追求手机屏幕的屏占比,18:9全面屏的出现就是这一趋势的结果。

最早的全面屏手机当属2014年夏普推出的“Aquos”,第一次打破了手机面板尺寸的束缚。接着2016年,小米概念手机MIX诞生,84.02%的屏占比和超前的外不雅观设计让业内惊艳不已。但可惜的是小米MIX终究还是概念手机,因为良品率和工艺问题,在量产过程中遭遇重大困难,出货量少的可怜,并且价格居高不下。尽管随后三星S8/Note8、小米MIX2、iPhone X等全面屏产品相继发布,但依然遭遇了工艺不可熟的量产难题。这也是为什么全面屏技术往往被用在高端手机产品之上,且价格较为昂贵的主要原因所在。

庆幸的是,随着三星、LG、JDI、天马、京东方等一众上游厂商对全面屏技术的不停改进和完善,更加成熟的18:9全面屏方案出现。华为、金立等国产手机都先后采用该方案,全面屏手机的发布终于迎来井喷之势。金立更是激进地颁布颁发,旗下所有产品线全部使用全面屏。至此,全面屏彻底脱离黑科技范畴,走下神坛,成为智能手机一个尺度的配置选项,甚至它将成为将来手机的一个标配。

标配到普及还有多远距离

目前的全面屏手机还多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三星Galaxy S8和Note8,,尽管产品足够惊艳,但昂扬的售价足以让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按照近日市场调研机构IHS Markit对外发布了一份有关上半年智能手机销量的调研陈诉显示,苹果的iPhone 7仍是本年上半年销量最好的手机,三星的上半年旗舰机Galaxy S8+仅排名第五位。这一结果似乎和三星预期相差不少,也恰恰说明,全面屏手机居高不下的价格是阻止全面屏手机迅速普及的第一大障碍。

除了价格,工艺和量产率问题也是导致全面屏手机无法迅速普及的另一“元凶”。iPhone X的全面屏方案可以算得上业内屏占比最高的解决方案,但“刘海”式的异形切割以及感应器和摄像头的高度集成,让iPhone X遭遇难产。多个信源渠道都体现,尽管苹果有意通过iPhone X来控制市场,但其量产却遭遇巨大困难,甚至结果可能会减产40%,主要是其前置刘海中的TrueDepth相机系统集成了大量的传感器,而这些零部件是良品率大大降低了手机量产进度。

最重要的,如今的消费者对于手机产品的选购已经趋向理性。是否全面屏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摆布消费者的购买决断,但除此之外,手机的其他功能,诸如续航能力、拍照、系统体验等诸多方面对于消费者的购买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不是全面屏手机都会大卖,这也是全面屏从标配到普及要跨的一道坎。

“普及”尚需爆款,全面屏之争在屏外

随着华为发布Mate 10,小米发布MIX2,国产手机品牌的全面屏产品进入井喷阶段,消费者可以选择的面也越来越广。在全面屏已成标配的前提下,所谓的全面屏之争其实已经在屏幕之外了。相对于国内各厂商的迫不及待,OPPO对于全面屏的迎合表示出出奇的冷静,直到10月22号,才正式公布即将发布首款搭载全面屏的产品R11s。对于OPPO的这一举动,我认为,在全面屏技术、市场已经成熟的情况下,OPPO推出搭载全面屏的R11s,既迎合了市场的全面屏趋势,又在全面屏的基础上加入了自身的拍照优势;既开脱了可能存在的量产风险,又可以“后发制人”收割全面屏市场红利,甚至有希望凭借一款爆款产品一举成为全面屏普及者。

标签:吕梁 柳州 乌兰察布 烟台 亳州 福州 pos机业务 郑州

巨人网络通讯声明:本文标题《全面屏已大势所趋,谁能担起“普及”重任?》,本文关键词  ;如发现本文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告之我们,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本站内容系统采集于网络,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 相关文章
  • 收缩
    • 微信客服
    • 微信二维码
    • 电话咨询

    • 400-110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