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阑夕
小米的智能音箱,终于在推出近三个月后,举办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合作伙伴沟通会。
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某种展示肌肉的表示:颁布颁发它的内容资源是多么的丰盛。
在创业早期,Netflix曾经做过机顶盒产品,后来它将机顶盒事业线从主体公司剥离,正式转型为流媒体内容商,其实就是在表达生态中立的信号,也就是支持内容被公正的分发到所有硬件终端,它本身不会下场去做运动员。
和内容公司对于硬件制作的别有用心相似,硬件公司在解决内容来源的问题上也都必需充分借助第三方的接入规模,并向供应端证明其搭建平台的优越性。
换句话说,硬件需要内容来让本身不会成为一个精致的空壳,内容也需要硬件来充当分发渠道,于是站台即站队。
或许有些出乎意料的是,新浪推出的智能媒体平台办事,成为小米最为重要的内容库存之一,这不太符合公众对于旧时门户的看法,而在去中心化和泛个性化的内容需求场景傍边,这种媒体是否会有尚能饭否的难处,也曾是相当犀利的疑虑。
不过,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代表新浪出席小米活动的是王巍,他在新浪办事长达 17 年,现任集团首席信息官,也是新浪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创办者。
王巍认为新浪的移动端战略胜在产品足以兼容多样性的场景,其手机新浪网、新闻客户端和新闻中间页三种形态日均合计覆盖活跃网民数量达到1. 07 亿。
值得注意的是,新浪可能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依然将Web端当作重要的移动产品进行开发和运营的网络媒体,这是相当罕见的做法,这也意味着为了办事长尾用户——那些会在移动浏览器里拜候新浪网的非典型人群——新浪也是持有来者不拒和多多益善的态度。
加上微博的加持,新浪在全媒体方面的内容供给其实极其充裕。
而在人工智能的语境里,用户规模的数值代表着学习材料的丰盛程度,于是在对单位用户的理解上,新浪和小米的AI系统其实可以彼此配合。
简而言之,人工智能的读心术,都是建立在用户画像的基础上,用户画像愈是清晰,他的需求就愈是容易被判断。
因此,小米和新浪别离认识到用户的途径是可以重叠在一起的,前者是基于硬件产品的传感器和用户的历史使用痕迹,后者则是充发挥与微博的协同效应,整合用户的社交关系和即时兴趣,差别层次的情报合在一起,画像的面目也就自然更加翔实。
在王巍看来,新浪已经顺利走过内容平台的搭建阶段——仅是微博,就蕴藏着数以千计的媒体机构、两百多万自媒体——而在万事俱备之后,剩下的就只有等待东风前来扬帆起航,为内容争取更为广阔的发行渠道。
这也是内容产业的演变趋势,无论是媒体还是出版,前后两端的距离都在无休止的拉近,而媒介形态的裂变,则要求内容更进一步的去和新兴产品打上交道,放在客厅里的智能音箱、嵌入中控台的车载电台甚至是机场和火车站的公共Wi-Fi办事,无不渴求内容的填充。
当然,那些见证传统门户发迹历史的网民,可能还是会对这种迫在眉睫的厘革感到颇为不适。
尤其是新浪,它一手缔造了中国网络编纂的行为准则,并成功将之带到了行业尺度的高度,但是岁月如歌,在不恋既往的发展不雅观下,这家公司也果断拥抱了由机器经营内容的媒体未来。
至少,在王巍和新浪力主塞向各种硬件终端里的智能媒体平台里,人工编纂和人工运营的成分已经极弱,它使用了大量的机器学习算法,打通新浪和微博双平台的内容、数据和账号体系,完成内容的发现、聚合、写稿和推送等工作,也只有这样的模式,才能在每一台音箱背后为用户配置一个专门向他喂食的信息管家。
至于那些结构化的内容创作——好比球赛的比分简报、公司的财报发布这类——机器早已证明本身可以担当重任,而人肉编纂的失色则会将职业恐惧长久的传递下去。
在抛弃科幻式的遐想之后,有人如此总结商业和本钱对于人工智能的期待:
人工智能既非能力超凡的机器新物种,也不是让未来学家心醉神迷的道德破坏者。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颇似亚马逊的网络办事,也就是廉价、可靠、工业级的数字智慧在一切事物的背后运行,偶尔在你的眼前闪烁几下,其他时候近乎无形。这一通用设施将提供你所需要的人工智能而不超出你的需要。
这话倒是说得情真意切,少了一些故作夸张的刺激,取而代之的是务实功利的柔韧。
而小米和新浪的这次联手,基本上也就是在共同表达如上所述的清晰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