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移动支付在全球的普及,互联网金融才刚刚掀开它神秘面纱的一角,而在未来,岂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在蚕食了绝大多数的 C 端流量后,垂直行业、企业办事、消费类金融产品……仍有多个细分市场亟待挖掘,“双寡头”格局被颠覆,也许并不遥远。移动支付的战火正在蔓延向全球。
当国内消费者把使用手机买咖啡、骑自行车、叫外卖当作一种生活常态后,国内移动支付领域的两大巨头——蚂蚁金服旗下的支付宝与腾讯财付通旗下的微信支付,都开始了加快海外布局的步伐。在境外,微信支付已登陆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出境旅游的中国游客免去了兑换外币的懊恼。
自2016年春节期间,腾讯以香港钱包及WeChat形式将支付业务带到香港,并在同年8月,腾讯获得香港金管局颁布的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开始为香港用户使用港币提供移动支付办事。同时,支付宝也在香港推出境外版 APP“支付宝 HK”。
腾讯系产品的崛起被业内称为一场“逆袭”,而这场逆袭在国内的发端,不得不提到2014年的红包大战。2014 年,微信支付利用“微信红包”席卷了移动互联网用户,完成了一年时间摆布的用户教育,奇袭了支付宝盘踞多年的领地,显示了其巨大的潜力。
按照艾瑞咨询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 2017 年第一季度,国内移动支付交易市场总额为22.7万亿,其中支付宝的市场规模达12.26万元,占比 54%,财付通为 9.08 万亿,占比 40%。而从增长速度来看,从 2015 年第一季度到2017年第一季度,支付宝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81.85%,而财付通为 479.97%。
短短两年内,财付通取得了如此迅猛的增速。然而,对于整个腾讯金融体系的布局来说,故事才刚刚开始。
如今,无论是上游商户还是下游购物者,像达成默契一样进入了新零售时代,消费者在将目光重新拉回到线下实体零售场景的同时,也在寻找更为适配当下交易体系的支付方式。
除了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两大巨头以外,Apple Pay、百度钱包、京东钱包、甚至“国家队”的银联,都对移动支付市场虎视眈眈,移动支付领域的胜负,仍然充满了未知数。
“无现金日”是怎样炼成的?
单从消费者的使用体验来看,扫码、确认、付款的支付流程在各大支付工具中并无差别,但如果从扩张的方式来看,以独立 APP 作为工具的支付宝,与肩负社交属性的微信支付,,注定会走上截然差别的发展之路。
比拟支付宝从电商开始的移动支付普及之路,微信支付诞生的时期,与微信高速发展的阶段重合。
除了刚才谈到的微信红包外,为了在线下普及移动支付的使用频率,从2015年开始,微信支付便开始大力提倡“无现金日”的概念。
顾名思义,所谓“无现金日”,即消费者可以不携带现金走出家门,在各种场合利用移动支付完成生活所需,这无疑对移动支付的线下普及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微信和支付宝的线下地推团队也在不停拓展线下包孕商超、连锁零售行业、便当店、旅游景点、病院、泊车场、餐饮在内的门店数量,同时用返现“鼓励金”的营销方式吸引消费者参与。
以微信为例,从 2015 年首届“无现金日”的 15 万家门店到 2016 年合作的 70 万家门店,微信支付如今已经从大众消费场景,渗透到诸如庙宇在内的小众场所,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只携带一个手机便可出门。
作为支付工具,微信支付在线下日常消费的优势还在于,作为一款拥有9亿月活跃账户的超级 APP,微信目前的打开频率让其他竞争者望尘莫及,这也为用户养成了使用习惯;另一方面,用户通过收发红包在账户里沉淀了相当数额的零钱,让绑定银行卡+支付的动作变得更为合理和顺畅。
按照艾瑞咨询发布的《线下商业支付市场调研陈诉》,2016年全年中国线下商业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约为 4283.2 亿,其中微信支付占比约 55%,为 2334.4亿元,支付宝及旗下口碑占比约为 45%,为 1906 亿元,其他诸如京东钱包、QQ 钱包、百度钱包占比总和不到 1%,为 42.8亿元。
而除了产品和营销层面的种种举动,在“无现金日”的背后,腾讯还在积极拥抱现有的金融政策体系。
3月31日起,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下称“网联平台”)启动试运行,首批接入四家商业银行和三家最大的支付机构支付宝、财付通和京东金融旗下的网银在线。试运行期间,将验证网联平台的系统功能、业务规则和风控办法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当天,网联完成的首笔交易,就是由腾讯财付通平台发起的,腾讯财付通也因此成为网联平台上成功完成首笔跨行清算交易的第三方支付公司。
创新与稳健的平衡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政策监管曾经是悬在不少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