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这个社会里还有一种人——能快速适应变革,并能迅速利用新技术不停创造新的社会价值的创业者们,他们会自发解决人工智能造成的这个社会难题。日前李开复老师在纽约时报颁发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一文,文中强调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最迫切的威胁不是控制人类,像电影《黑客帝国》中演的那样;而是取代人们的经济角色,夺走大部分人的工作。
李开复预测人工智能的崛起,会让一小部分头部企业可以雇佣更少的人力,却能创造更空前的价值输出,得到无法想象的巨额利润。更加夸张的幂次分布模型——社会大部分财富积聚到少数拥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头部企业手里,而大量民众会因为敌不过人工智能而失业。
李开复还给出了解决方案的建议:利用凯恩斯理论的财政政策方法,让政府对头部企业征收高额税率,然后通过政府提升特定标的目的上的开支实现转移支付的效果,最终为失去工作的人们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好比陪伴白叟就医的志工、孤儿院的教导员、戒酒互助社的志愿者等需要爱心和人际沟通的工作。
对于李开复老师的这篇分析文章,团主认为前半段的趋势分析是比较可靠的,但后半部分的解决方案就有点儿不切实际了。
近年来人工智能来势汹汹,在部分领域的表示确实非常令人震惊,好比阿尔法狗大败人类顶级围棋手,并且是碾压式的完胜。而且按照人工智能的发展逻辑,它会指数级的成长,从此对人类的超越会一绝红尘。
这样的事实和发展趋势不得不让人心生恐惧,无数的科幻小说以及电影都为人们描述过人工智能机器人控制并奴役人类的故事与画面。这些虽然不是权威的预测,但也在情感上警示着人们,让人们心生忌惮。
但按照目前的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可预见的未来,这种事确实像李开复所讲的那样:即使会发生,也是好久以后的事了。但是当务之急是,人工智能开始在商业上的应用,确实在渐渐抢夺人们的工作。好比今天的一篇文章报道说,人工智能在信贷领域的应用,已经让原本信贷业务中的核心岗位——信审员——逐渐边沿化,直至被淘汰。
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会对原有的产业结构造成巨大冲击,很多人会在新技术的冲击中被替代掉。好比蒸汽机的发明让手工业者大批消失,汽车的发明让马车夫大量失去了工作等。但是李开复强调人工智能的冲击差别于之前的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它会是完全颠覆性的,会让社会大部分的岗位从此消失。
可以理解为这次的冲击从广度到速度都是史无前例的。人类社会之前遭受的技术革命冲击,虽然也非常残酷,但给出了让社会消化和重构的时间。好比伦敦当时失去了几千个纺纱手工业的工作岗位,但几十年后就创造了几十万个机械纺纱的流水线工人。
但是这次如果真的冲击来的太快,人工智能以指数级的速度替代人类的工作,确实会对经济和就业造成过于严重的伤害。这个确实是比什么机器人奴役人类这样的担忧,更迫切的威胁。
但李开复给出的凯恩斯财政政策解决方案,确实不如趋势预测那么靠谱。这种政府通过向头部企业收取重税,然后再通过转移支付的手段为大部分普通人创造就业岗位的方案,听着非常完美,但真的实行起来必定不靠谱。因为历史经验教训已经太多了。
这种计划经济式的方式,完全忽视了世界存在的大量不确定性。即使那些拥有人工智能技术的头部企业可以创造出足够的利润,但怎么保证政府能完全准确的创造出足够数量且合适的工作岗位。
人们工作不但是为了钱,工作让人参与到社会分工中,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必定与人生意义,后者可能比前者对人还要重要。但这个逻辑的前提是,人们自愿选择本身想要干的工作。所以人们才会不停跳槽,不停寻找本身的事业。
单标的目的的创造工作岗位,并且是以给钱为目的而非是为了双方各取所需,这样的工作既不性感也缺乏持续性。好比欧洲的很多福利国家,生硬的为穷人创造毫无意义的工作,只是为了给他们发钱;结果就是那些人根们无法从工作中得到价值必定和人生意义,仍然是靠吃福利混日子。因此此路根本欠亨。
但真的就没有解决措施了吗?其实否则,只不过是李开复老师低估了社会的自动调节能力。
就像过去的技术革命一样,在消灭大量工作的同时也创造出大量新工作。这次也会一样,哪怕这次的AI冲击杀伤力会非常大。
我们要重视人工智能,但也无需神化它。人工智能的工作基来源根基理是,先在某个领域获取大量数据,然后通过算法分析数据并得出模型,再然后是利用模型解决具体问题。由于现在联网设备的增多,由此产生了比过往多出好几个数量级的数据,就相当于人工智能现在有了比以往多得多的饲料,因此人工智能才在现在发作。到是算法自己这几十年来并没有很大的理论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