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创新往往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不创造各种可能性就难以获得真正的创新,有时候为创新而创新反而会让创新动作变型。让“一棵大树”酿成了“一片森林”
陈晓萍:马化腾先生,恭喜您再次在《哈佛商业评论》评选的全球最佳CEO榜单上榜上有名,并且是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家! 您作为腾讯公司的创始人,对公司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思考?
马化腾:感谢鼓励!过去19年,腾讯的成长见证了中国和整个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腾讯一直在快跑,今天我们仍然还在路上,还在一直往前冲。可以说我们很幸运,在国家和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做一些事情。
我相信腾讯今天长到那么大,受到那么多的关注,必定是很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9年前,腾讯初创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小的公司,为了养活我们第一个2C(对消费者)的产品QQ,我们当时甚至需要接一些2B(对企业)的小生意。
然而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几个创办人就非常看重用户的需求和体验。阿谁时候大家没日没夜地为用户着想,无论是听到用户的一点诉苦也好,还是网络的反响也好,我们根本就是二话不说,完全不消发号施令,大家会自发地去做调整和改进。
我觉得,这种完全从用户价值出发的理念,感觉非常好。虽然创业阶段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们看到直到今天我们公司的产品里,整体上仍然保存着这种强用户导向的品质,用户的任何不满或者时间拖延,我们都会觉得很难受。我想,这是腾讯能够走得那么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腾讯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我们的开放战略。以前腾讯像个八爪鱼,什么都做,过去几年我们逐渐回归到本身的核心业务,专注做连接,聚焦在内部称为“两个半”的核心业务上:一个是社交平台,一个是数字内容,还有半个是正在发展中的金融业务。
核心业务以外的领域,都交出去给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我很喜欢“半条命”这个说法。“半条命”意味着需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而且我们基本不去主导和控股,而是尽量成为帮手者,让他们自主地成长为独立的公司和平台。这种“去中心化”的开放战略,让“一棵大树”酿成了“一片森林”,现在看来这也是腾讯能够长那么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我们还在路上,大家都在边跑边想,可能还有很多重要的原因,我们还没有感觉到重要性,但它们其实一直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
陈晓萍:您觉得今天的成功是否与您个人的领导风格和办理特点有关?您认为本身生命中的哪些经历深刻影响了您创业和办理的特点/风格?
马化腾:我从大学到工作,一开始就靠写代码养活本身,算是个典型的程序员。当时我更多的是想做个产品,没有太多想过开个公司,领导什么人。连我父母都没有想到,我这个书白痴还可以开公司。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开公司,必定走不远的。我觉得当时走对的第一步是找一些合作伙伴,我的缺陷他们可以弥补。
我们最早的创业团队里,有四位是我的中学或大学同学,大家都知根知底,互相之间的互补性很强。好比我对产品比较在行,我知道我要什么,怎么去实现,这方面我想得比较清楚;张志东(腾讯原首席技术官)是个学霸,技术能力很强;陈一丹(原腾讯首席行政官)从政府部门出来,他虽然技术不强,但善于组建团队,对行政、法律和政府接待都很有经验。正因为我们都不是全才,所以需要互相增补,这也带来腾讯的风格比较民主,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没有出现“一言堂”的局面。
后来腾讯的风格也是这样,比较民主一点,比较多元化一点,让差别的声音出来,我觉得这是好事情。对,关键时候还是要强一点。好比说实在讲欠亨,该动手得动手。现在来看,这种风格让我们后来制止了孤家寡人的情况,也让很多半途加入的人才,能够带着创始人的心态在公司里成长起来。腾讯现在高层和中层人才梯队比较厚实,也跟早期形成有必然的关系。
陈晓萍:请总结一下您的创业和办理哲学,以及您最想与别人分享的办理经验。
马化腾:如果要创业,最好不要单枪匹马。要发挥本身所长,同时要找伙伴一起来做,这样能够弥补本身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尊重相互差别的声音,寻找互补和共识。企业发展起来之后,更是如此。要连结开放协作的心态,寻找合作伙伴一起来发展,孤木难成林,只有集中力量在本身的优势上,把其他交给合作伙伴,这样才能真正把生意做成生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