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20调度指挥中心调度医生王晨旭的工作看起来很简单,负责记录地址、电话、病情,派出急救车。
但其实,通过急救电话,王晨旭指导求救人员对病人进行前期抢救,不浪费一分钟抢救时间。通过他的电话指导,心脏骤停的人成功心肺复苏;高烧抽搐的孩子成功降温;车上生子的产妇平安送医。他的工作随时准备着生死竞速。
“我的任务就是通过电话线……做最应该做的事情。”王晨旭对新京报记者说。
王晨旭正在接听急救电话并记录信息。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父亲去世,让他立志学医救人
工作中,王晨旭一直坚持“先救命再治病”,这句话,他也反复和打来急救电话的人说起。
“人一旦死了,一切就都是空谈了。”这番话是王晨旭的真实感受。
高二那年,他失去了父亲,这让他深知生命的脆弱。因此,王晨旭念了首都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成为一名医生。
那是高二那年的一个周末,王晨旭和父母去探望姥姥姥爷。吃了午饭,父亲一直说后背疼,想要睡一会。家里人没有在意,谁知道,这一觉睡下去,父亲却再没有醒来。
十多年过去了,谈到父亲的去世,王晨旭显得很冷静。他说,学医五年,让他对生命有区别于常人的认识:“生命是一个过程,生老病死,谁都不能免俗。当意外发生的时候,往往几分钟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王晨旭说,他有时突然回想起来父亲出事时的情形,不由自主反思,当时如果尽快给父亲做心肺复苏,他可能不会死:“那时候,全家人都在傻等急救车,没有采取任何自救的手段,现在真的很后悔。”
自身的经历让王晨旭在工作中格外认真。
每一个急救电话,不论病情大小,他总是认真的对待,尽可能使用自己的知识,在急救车赶到现场的空隙中,填补上急救的空白:“虽然我不在一线,但我仍然是一名医生。给患者提供帮助,是我的职业本能。”
指导家属物理降温,抢救抽搐男童
8月19日晚上9点多,120急救中心接线大厅里响起一声电话声,没等铃声再次响起,电话就被接了起来。
“你们快来,快来,急救车,我孩子没呼吸了。”急促的求救声从电话那头传来。28岁的120调度医生王晨旭拿起电话,面容镇静,目光看着屏幕,手上飞快的打着字。
“现在孩子的情况如何?吃过什么药?我需要您尽可能的描述清楚。”他专注得有些严肃,语气冷静,语速很快。不到2分钟,王晨旭已经在电脑上完善好地址、电话、病情等信息,急救车随之派出。
“急救车已经派出,不要慌,按照我的指示来做。”王晨旭派车后并未挂断电话,而是开始指导求救人做物理降温,“用温水打湿毛巾,擦拭孩子的腋窝、额头、耳后,慢慢擦,多擦几次。”经过短暂的停顿,他问:“情况如何,还抽搐吗?”
经过六分钟的指导、询问的反复循环,王晨旭说了一句“好”,然后挂断了电话:“急救车已经到达,孩子也不抽搐了,应该没有危险了。”
原来,刚刚的求救电话是一名母亲打来的,她四岁的儿子高烧不退,并且伴有抽搐。孩子母亲情绪十分慌张,一边哭一边不知所措。王晨旭了解情况后,让她立即对孩子进行物理降温,同时等待急救车到来。
王晨旭告诉新京报记者,幼儿发热容易造成抽搐,抽搐的时间过长很容易窒息,除了尽快降温,并没有其他有效的方法。家属如果能够冷静处理,先做前期降温等工作,对后续的急救也会有帮助。
“我的任务就是通过电话线,让她冷静下来,做最应该做的事情。”王晨旭说。
王晨旭在单位。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电话指导,抢救心脏骤停患者
一个电话能救命,是王晨旭工作的真实写照。
7月27日晚上十点多,王晨旭接到一个急救电话。家属称,患者已经没有呼吸。他凭借专业知识判断患者发生了呼吸心跳骤停。家属慌张的一直说“快来”,王晨旭冷静的多次重复询问“地点是哪里”,并且手已在电脑上飞速敲击。很快,患者姓名、病情、家庭地址等信息已同步到电脑,并安排上了救护车。
王晨旭一边稳定家属情绪,同时指导家属对患者的“意识、呼吸”情况进行判断,随后立即指导家属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术。他说,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在“钻石4分钟”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术,会大大提升存活率。
“救护车已派出,先把心肺复苏做起来,我来教你”“让患者平躺在地板上”“一只手的手掌根部放在他两乳头连线的正中间,另一只手掌压在这只手的手背上,快速用力按压胸部,每秒钟至少两次,向下5厘米”“坚持做600次或一直做到急救医生接手”“1、2、3、4,1、2、3、4……”王晨旭短促而沉稳地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十分钟后,急救车到达现场,急救医生迅速接手继续抢救。40分钟后,患者呼吸心跳恢复了。在电话里,王晨旭听着家属的喜极而泣,才长出一口气,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这把“生死竞速”,他带着患者跑赢了死神。
夜间,北京急救中心的大门。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产妇车上产子,指导保护新生婴儿
在急救工作中,求救人情绪崩溃是一件平常事。王晨旭说,在情绪的影响下,求救人无法说清楚地址、病情等基本信息。甚至还会出现辱骂的情况。
王晨旭坦称,工作第一年,他遇到暴躁的求救人,也会被影响,情绪变得愤怒焦虑:“上班第一年,有一名求救的家属只会说‘你快派车’,其他信息一概不说。我多问了几次,他就开始骂人,我生气到发抖。那时候,我想是不是应该换份工作。”
事后,王晨旭冷静下来,反思自己,这才意识到多说一句废话,就在增加患者的一分风险。时间长了,他总结出规律:“作为急救调度医生,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保持绝对冷静,尽快完善信息,派出急救车才是正经事。”
2019年5月初的一天,下午三点多,王晨旭接到一个急救电话,对方是一名新生儿的父亲。当天,他正开车带怀孕的爱人从通州到妇幼医院做产前检查。没想到,在路上爱人竟然突然生产,在车上把孩子生了下来。男子又急又喜,在电话里又哭又骂,更不知道应该如何做。
王晨旭在派车的同时,指导男子对新生儿的呼吸进行检查。在听见孩子的哭声后,他放下悬着的心,开始指导男子解下鞋带,给婴儿结扎脐带。由于孩子的脐带还连着胎盘,而胎盘仍在母亲体内,王晨旭反复嘱咐不要轻易挪动孕妇,不要拉拽脐带:“胎盘如果不能顺利娩出孕妇体内,很容易造成产妇大出血,会有生命危险。”
家人的支持,最温暖的力量
2019年是王晨旭工作的第三年。相比毕业那年,他已经长了十五斤肉,体重达到了人生新高。至于肉怎么来的,王晨旭很清楚。每天8个小时的工作,几乎没有时间离开椅子。回到家里,说话过多也让他提不起劲头出门运动,“不胖才怪”。
不仅如此,长时间的坐着,导致王晨旭的腰和颈椎都有病痛。虽然年纪轻轻,却也担心阴天下雨。但家人的支持,让王晨旭觉得十分温暖。
看到时常腰酸的儿子,王晨旭的母亲是心疼的。即便如此,她还是一直鼓励他并且支持他,在急救接线员的路上继续走下去。王晨旭的母亲有着最单纯的想法,救人是善行,儿子每天做的工作都在做好事,救人命。她认为,相比到一线去治病救人,打电话似乎更适合沉默内敛的王晨旭。她经常用最朴实的方式鼓励儿子:“家里不图你多挣钱,这份工作很好,你就踏实的做下去。”
王晨旭的妻子是儿童医院的一名医生,他的大学同学。她更能理解王晨旭的辛苦和心情,两个人每天见面总会讨论遇到的病人、病情,相互鼓励也相互吐槽。妻子的理解和支持,让王晨旭放心的投入工作。
“我和病人从不见面,就靠一条电话线连着。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条电话变成一剂药,一条绿色通道,让病人能够跑赢死神,跑赢病痛。”王晨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