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的生猪出栏率为7亿头,一头猪的价格按1500块钱去算,就是超过1万亿的市场;生猪产业链还涉及饲料、屠宰和加工等领域,这里有大概七、八千亿的市场;流通环节卖猪还有1万多亿,加起来就是近3万亿的市场。
农村这片广阔的市场,过去几年吸引了众多玩家,不论是阿里的农村淘宝、京东的农村电商,还是58的58同镇、58农服,都将目光聚焦于此。
过去,互联网巨头们利用将城市战场模式复制到农村的方式,在工业品下行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农产品上行方面,却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农产品滞销、农户亏损的消息依然层出不穷。
一直以来,农村市场的玩家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聚焦农村,解决农民的生活便利问题;一类是深入农业,服务于农户、涉农企业。而制约农产品上行主要问题恰恰在农业这端,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缺乏从品控到溯源再到品牌建设的一系列生态体系建设,不是简单的渠道搭建就能走通上下行通路。
而农信互联在做的,就是通过科技下乡,帮助农户、涉农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来从根源上改善农产品上行难的问题。
成立于2015年的农信互联,是大北农集团的子公司,定位于服务三农的农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简单来说,就是将互联网的信息沟通与连接、电子商务以及金融服务功能,与农业产业的自身特点相结合,来实现农业互联网化。
目前,农信互联主要专注于生猪养殖的猪联网。同时也在探索种植领域的“田联网”、水产领域的“渔联网”、蛋鸡养殖领域的“蛋联网”以及为涉农企业做互联网服务的“企联网”,而这些都是在猪联网经验上复制而来。
这是一个3万亿的市场
中国是世界养猪业和猪肉消费大国,中国猪肉产量占到世界一半以上,每年的出栏率为7亿头,猪肉消费更是世界其他国家的 4.6倍。
农信互联总裁薛素文给钛媒体算了笔帐,“一头猪的价格按1500块钱去算,7亿头就是超过1万亿的市场;生猪产业链还涉及饲料、屠宰和加工等领域,这里有大概七、八千亿的市场;流通环节卖猪还有1万多亿,加起来就是近3万亿的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 500 头以下规模的猪场对市场猪肉的贡献率占 55%左右,其中养殖环境较差、养殖技术落后、自配饲料、深受疾病困扰、资金短缺的猪场粗略估计占70%以上。
此外,长期以来,受诸多因素影响,生猪的价格一直波动幅度大且频繁。中国畜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我国的生猪价格从最低点到最高点,形成了四个较为明显的周期,其区间价格涨幅也分别高达65%、183%、113%和83%。
有业内人士认为,“猪周期”的出现,主要受供求关系波动的影响所致。目前我国的生猪养殖行业相对零散,由于缺乏对市场宏观走势的判断能力,在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跟风问题,因此产量极不稳定,这是导致过往生猪价格大幅波动的直接原因。
薛素文告诉钛媒体,国内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即PSY:衡量猪场效益和母猪繁殖成绩的重要指标)大概在15头,而在国外,这个数值为25头。
农信互联目前正在通过将生产过程数字化,即在手机端通过一套SaaS系统,将农户的生各个生产环节记录下来,让全程可追溯,同时给予农户一些养殖操作方面的指导。
薛素文向钛媒体展示了这个名叫“超级养猪场”的系统,乍一看很像“开心农场”。猪场老板或者管理人员在手机上就可以看到猪场的各项数据,如温度、湿度、光照、氨气等。
原来一些完全凭经验化的养殖方式也得到了改变,举例来说,以前判断母猪是否到了适合受孕的时期,主要靠人工测量体温、观察采食量来判断,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而应用了农信互联SaaS系统的猪场,都会在猪舍里安上体温传感器,猪舍被划分为采食区和休息区,到了吃饭的点,猪会被分拨带去它们的“食堂”,经过体温传感器下会采集它们的体温数据,同时结合采食量,就能判断母猪是否到了发情期。
然后系统会提醒管理员去做配种,管理员只需在手机上将适合配种的母猪ID拖拽到相应选项中去,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就会收到提示,然后进行相应操作。
为了让数据采集尽量高效便捷,农信采取了三个办法:一是对农户进行系统培训,教会他们数据的录入和维护;二是数据采集简单化,系统能生成或自动录入的数据尽量不让养殖户去做;三是把数据采集和录入过程情景化和游戏化,以拖拽式的数据录入方式为主,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类似“开心农场”的操作方法。
据薛素文透露,目前农信互联的平台上已经有2300万头猪实现的联网,注册的猪场有1.3万个。大量数据的沉淀,一方面可以给到农户一些养殖上的指导,另一方面可以对市场做出大概预测。
“比如你可以知道你的猪得的病是区域事件还是个体事件,行业中通常是用什么药把它治好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预测出栏量、饲料需求量、兽药需求量,通过出栏量对每天的生猪价格做出大概判断,这样我们就把养猪的人,卖饲料人,卖兽药的人,贩猪的人全部连在了一起。”
薛素文说,过去老百姓是低头养猪,只看自家不看外面,而现在则是抬头养猪,“我们开玩笑说,现在是站在泰山之巅养猪,左看右看,看看同行都在做什么,然后我们决定怎么做。”
不过,让钛媒体感到好奇的是,我国的养猪业中小猪场占到很大比重,而且养殖户们大多没有太多互联网意识,数据的搜集一直是农业智能化最困难的一个环节,农信互联是如何说服农户上传数据,并逐渐发展到2000多万头猪这样的规模呢?
打通农业的数据、电商、金融三个闭环
薛素文说,解决农户端的数据采集和录入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益的驱动。
以前,农户想要获得金融服务是很难的,由于没有抵押物所以很难在银行拿到贷款。而在农信互联这里,金融平台会基于猪联网上得来的信用数据,来对农户进行征信,这就让金融业务与数据业务紧密的捆绑在了一起。
“在农信云上记录下了农户的经营情况,农户使用的时间越多,我们了解到他的管理效益越高,给他的贷款就越多。对于农信云的用户,有多少信用就能获得多少贷款。” 薛素文说道。
为了降低风险、增强用户粘性,农信金融给到农户的贷款不是以现金的形式发放,而是农资品,比如,收猪人可以直接通过收猪贷进行支付,养猪人可以通过农户贷购买饲料,操作上类似花呗和白条。据薛素文透露,目前这种方式占到全部支付方式的10%。
目前,农信互联的业务主要包括农信云、农信商城、农信金融三部分,通过SaaS服务来积累用户生产过程数据;通过电商为产业链上各方提供交易平台,积累交易数据的同时增加用户粘性;然后再以金融来解决生产者的资金问题,同时为平台带来收益。
简单来说,农信云解决用户的入口问题,农信商城解决流量问题,农信金融解决盈利问题。
一直以来,金融业务都被认为是产业互联网的核心盈利点,但在薛素文看来,农业领域单走金融模式是走不通的。金融服务主要是靠收取利息来赚钱,但农业却是个微利行业,这对于农户来说无疑是很大的负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有了SaaS系统、电商业务——从生产环节帮农户省钱,来覆盖贷款利息。“一是砍掉中间的经销商,把原材料的价格尽量降低一点;二是让农户可以直接对接屠宰场,减少猪贩子从中抽取的利润;三是通过技术服务让农户降低生猪的死亡率,提高生产效率。”
而这一套模式,也是薛素文一次次下到猪场,深入了解农户痛点后逐渐建立起来的。
生猪交易通常都在凌晨进行,因为后续还要经过屠宰场加工,这样才能保证七八点将加工好的猪肉送到超市和批发市场。一般交易的都是以车为单位,一车猪大概在二三十万块钱。但由于银行在夜里不营业,所以收猪人都是抗着大量现金去交易。
“我们天天跑他们市场,看到他们的交易方式真的非常落后,数钱就要数很长时间,我就在想能不能把这件事搬到线上。”薛素文说。
通过农信的生猪交易所平台,农户可以把将要出售的猪的信息上传到平台上:包括猪的品种、均重、出栏时间、出售价格等;收猪的人可以在通过手机看到周边在售的猪,双方在线沟通即可达成交易。
如果是通过农信系统养的猪,还能看到整个养殖过程的生产记录,包括猪的品种、什么时间做了生产、转舍,有无生病、生病的时候用了什么兽药疫苗等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养猪的全程可追溯。
为了解决上文中提到的银行不开门问题,农信金融直接采取了为农户垫资的方式,也就是收猪人与养猪户达成交易后,由农信先将资金垫付给收猪人,“国庆节一放十天假,十天假银行都不上班,我们差不多垫了七个亿,其实我们现在很简单,就是把服务做踏实,这样农户才会信任我们。”薛素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