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市场上走了几天,主要看了一个县级市场的销售。这个市场去年的总销量是550吨,在全县9个乡镇中的三个乡镇销售比较多,其余乡镇量都很小。近五年来,这个市场的销量从最高时的1300多吨,一路下滑到现在的550吨,好些人都研究过这个市场,但不管怎么研究,总经销的销售虽然下滑,在县里竞争品牌中的销量总是第一的,这倒让人很奇怪。而今年我发现这个市场有再往下滑的可能,这就不得不让人担心了。具体到现场一看,发现一个秘密:“赊账”仍旧有,但“顶账”却是新概念,这里只讨论“顶账”的问题。
案例:肥料“抵”工钱
考察的第一个村是毛家村。这个村耕地面积大约3000亩,旱地,一般亩施复肥40-50Kg,一部分仍旧施碳铵磷肥。往年经销商在这里能销60吨左右,今年销售是零。挺奇怪的事的吧。村级销售还是个村长,按理说三亲六顾也不少,自己也有权威,怎么会一袋都下不去呢?一聊天才知道,村里有个大户,种了800多亩地,除了大量玉米外,还种了一部分中药材,从种到收都是要雇人的,雇的就是本村闲散劳力。村长说,村里有个规矩,雇人的钱是不现发的,总是要欠着的,这不,在过了年不到正月二十,他就不知从哪里拉来两半挂复肥,挨家挨户地送过去,说不要钱,先顶工钱。就连没有给他打过工的户家也送下了,说种地时有用得着,来帮忙就顶工钱,没帮过忙就再算账。这样一来,自己差不多能用一半挂,另一半挂就顶了账。那大户见这样可行,没过了几天又拉来一小汽车14吨,整个村该用的肥都给填了个满满档档。村长见状也无语,去亲戚家看,几乎都放下了那家的肥,只好做罢。
无独有偶,这样的现象居然在另一个乡镇也见到了。这是个靠近县城的乡镇,有个村叫北大兴,往年的话销售也有30吨左右,今年也零。这里水地多,但总耕地只有2000亩,谁家都不包地给别人,除了种点玉米,下来还能兼种点菜之类。不知哪刮过来一股风,有人拉回来一车尿素,出价65/袋(当地市场价69),说今年尿素可是便宜了,自己今年就用尿素磷肥呀,自己的300亩地今年就用这了。先是给自己欠工钱的人送出去一些,众人见状价格也不贵,比去年足便宜了20块钱/袋,又能顶工钱,多出来的还能欠账。这股风几天之内就传遍了整个村,农户们兴冲冲把尿素都搬回了家。搞得经销商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回过神来再一探究竟,再想卖出去一袋复合肥真比登天还难了。
“顶账”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仔细想想,这样的“顶账”方式,也不是今年才有的,可能在今年做得比较完美吧。第一个事例大户在村里是有发言权的,经常会雇人干活,但从不会发现金给大家,这就注定要有这样的顶账现象发生。据了解,45含量的复合肥120元/袋,在现在来说价格也是比较高的,但他掌握住了给他干活人的心理:如果现在不拿上他的肥,可能这工钱还不知啥时才能要上呢;拿上了肥就相当于要了工钱,少损失一点那也还是值得的。狠的在于,那些没有给他干过活的也要下了肥,一是因为暂不要钱,可以打工顶账;二是可以缓过来给钱,这又给农户设下了一个圈套,不管你去不去给人家帮忙打工,你都得要下,那么多人都要下了,你不要就是另类了。从大户来说,在自己需要用人的时候,叫谁都是理直气壮的,这些小户真要被大户所绑架了。
第二个事例就有些特殊了。我敢说这个村的村民真是“属羊性”的,人家一说今年尿素便宜了就有心思买尿素了,而且比市场价低几块钱,就更要考虑去买了。山西从南到北,尿素的价格都在58-62块钱左右,给你个65就是捡了便宜。再者大户一说自己要用尿素,就去跟风,大户要用咱肯定得跟着用。同理,大户说用某品牌肥料,小户们一定是跟着去玩了。最最关键也是大户在趁机顶打工者的工钱,同时还在为下一次顶账铺路,好厉害。
两个村级经销商聊,反省自己有几个毛病犯了:一是把市场看得好做了,把自己看得那么有脸了。往年在村里销售靠的是自己一张脸,踢开谁家的门都得给个面子,十亩地不拉五袋也得拉三袋肥回去,现在不同了,要靠实实在在的沟通和丰产观摩才行。二是缺乏了对大户的跟踪和沟通,主宰不了大户。为什么这样说,大户种地也是为了效益,他不可能去粗放经营,但也不可能去精细化经营。咱每一个产品都要去对接大户,让大户能从中感觉到品牌的不同、配方的不同、施肥量的不同能给大户带来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三是自己把形势太高估了,或者太低估自己的能量了。大户们谋求跟公司合作就是为了价低,他凭啥要跟你一个中间商合作,这是几年前就出现的,大户相拥去厂家要低价团购的事不绝于耳,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不谋求服务至上就更难拿下大户了,而拿不下大户就是销售量的损失,现在反而被大户所拿下,也是个趋势呀。
反过来讲,大户要充当经销商的角色也是现实了。但有的大户在选肥用肥上的技术还不那么有水平,往往会失败一次又一次,小户跟上也会吃点亏,所以现在的职业农民培训真是当务之急。大户在用工过程中出现了顶账现象,这可能在将来多少年都不可能改变,也会影响现时的肥料渠道格局,农资厂家在渠道建设上的转型就是必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