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1.0时代,是以淘宝、天猫、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大平台。他们因为抢得了互联网先机,享有了先天的红利,再经过多年的积累,根深蒂固的令人无法撼动。电商1.0时代,互联网流量便宜到惊人,所以,只要你有货,价格超便宜,就不怕没有销量。但是,随着流量越来越贵,消费者心智越来越成熟,想要再造一个这样的大平台,基本没有了任何可能性。
电商2.0时代,是几个通过市场细分、制造差异化来精根细作的电商平台。比如唯品会、聚美优品等等。他们实际还是享受到了一小部分互联网早期的流量红利。实际运作的手法上和1.0时代没有太大差异,也是靠低价的卖货思维获得营收。
电商3.0时代,是以小红书、宝宝树等为代表的社区电商。因为这个时代的流量已经非常昂贵,所以单纯的廉价卖货思维已经走不通,必须有便宜的流量才能有转化。于是小红书、宝宝树等电商平台便另辟奇径,通过自造社区来获取免费或者低价流量,从而给自己的电商平台导流形成转化。这个时代的几个代表性品牌和企业,属于闷声发财,所以社区电商的商业模式并未被广发研究和认知。但是人怕出名猪怕壮,随着这些品牌越做越大,他们的商业模式也浮出水面,那么接下来面对的将是广大的模式抄袭者。成功与否我们暂且不说,但被捣乱是肯定的。一旦有人捣乱,流量就会分流或者不稳,那么这些平台就看能不能hold得住了。
我们看到,从电商1.0到3.0时代,流量越来越贵,大而统的卖货思维,逐渐从低价模式向更加细分的领域以及产品高品质化的方向发展。用户群体从“屌丝群体”往“中产群体”延展。我们称之为电商4.0时代。
很显然,从电商3.0时代的特征我们就不难发现,单纯的卖货思维已经很难支撑商业模式,如果没有自营流量,那么在电商4.0时代是很难得以发展的。也就是如标题所说,卖货思维撑不起电商4.0时代!
那么电商4.0时代的产品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到底怎样的产品才能支撑起电商4.0时代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和思考一下:
第一,硬件升级领域
小标题有点拽,实际就是类似苹果、小米手机这样的产品。他们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手机的升级换代,从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到可以上网、聊天、视频、阅读、娱乐的终端。
只要能抢占到这个先机,就必然能够成为当初抢占到流量先机的淘宝、天猫、京东那样,成就巨无霸型的企业。
这个领域,不用太过于担心流量问题。因为你的产品就是故事,就是内容,就是流量。
为什么苹果、小米这样的企业乐此不彼的做新品发布会?因为他们知道,用户需求对于这样的产品是存在饥渴状态的。这样的产品能够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质的提升。
大家或许会问,手机已经被乔布斯、雷军这种聪明人抢占完了,与此同时,三星、华为、锤子等另一帮聪明人还在玩命抢占市场。我们哪里还有机会呢?其实不然,除了手机,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需要升级的硬件啊。不一定是非要智能化升级,功能升级、痛点升级都可以啊。
我们不是也看到这些互联网巨无霸正在做电视、手表、眼镜、电视吗?同理,我们可以联想到冰箱、洗衣机,也可以联想到餐桌、板凳、沙发,甚至衣服、领带、纽扣......只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就必然是可以升级的领域。就好比我正在做的一款“打球跑步专用,出汗不滑的眼镜”。虽然和智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是和传统眼镜相比,起码我们解决了眼镜族老是“扶眼镜”的痛点啊。
总之,用技术、思维去升级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产品,通过升级后的产品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巨大提升,那你的产品就是流量,因为需求是硬生生的躺在那的!
第二,超级小众群体
其实这可以说是在电商2.0基础上想到的一点。聚美优品、唯品会都属于在大领域基础上,定位到女性群体。可以算是一个初级的市场细分。其实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继续往下切。比如某一个年龄段的女性,某一个场景下的人群,某一个时间点的群体等等。
有一家叫做“有货”的潮牌电商其实是走的比较前面的。长期以来,虽然这个电商平台不如淘宝、天猫那么巨无霸,但是它却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一进网站,无论从UI还是从产品风格,一股“潮味”扑面而来。深得社会“弄潮儿”的欢喜。同时我们发现,该网站旗下的产品价格体系与淘宝、天猫截然不同,四五百上千的价格比比皆是。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早早的规避了那群低质的屌丝用户。
除了“有货”,我们还看到赛富基金此前投资的一家叫做Yhouse的高端社群。该产品主要定位是社会中比中产更高端的“土豪群体”。平台方提供了众多类似直升机、游艇等高B格的吃喝玩乐活动,为土豪们提供一个互联网入口。
我们发现,类似有货、Yhouse这样定位小众群体的数字类产品,往往cover的都是某些领域的意见领袖。对于这些意见领袖而言,他们平时就已经是自己所在的群体中的大咖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影响了周边一大批人。所以可以说,意见领袖是自带流量的。因此,只要覆盖人群精准了,提供的服务能满足他们的口味,不用考虑流量从哪儿来!
第三,行业消费升级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各种消费行为其实或多或少的都存在行业痛点、用户痛点。
比如叫外卖我们需要收集一大堆小卡片、小传单,偶尔还会丢失什么的。后来因此诞生了饿了么。比如,此前我们打车,高峰期在路边有时一等就是半小时甚至更久,后来因此诞生了滴滴、快递、UBER。再比如,此前因为传统的眼镜店成本高、运营效率低,导致眼镜零售价格高,消费者满意度低,于是低成本、高运营效率的验光车上门配眼镜模式应运而生。
这些其实都是我们身边的“消费升级”项目,由于产品的刚需特征,所以可以非常快速的形成口碑传播,从而实现指数级的扩张。
除了这些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消费升级项目以外,其实在很多领域还依然可以找到与互联网“高效”特征有着抵触的消费行业。只要能找到痛点,进行“消费升级”,就必然能够成为电商4.0时代的玩家,乃至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