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报的披露,使上市公司热衷理财的现象受到关注。这股理财热”正呈进一步升温趋势,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其中。例如,太安堂9月10日公告称,拟使用不超过4.8亿元的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保本理财产品投资。
数据显示,2012年,上市公司中有268家累计购买理财产品1922款,合计金额1565.1亿元;2013年,有552家上市公司累计购买5592款产品,合计金额4271.69亿元;而仅2014年上半年,已有708家上市公司累计购买8779款产品,合计金额达6158.98亿元。另据《证券日报》的不完全统计,8月15日至8月25日,沪深两市约有130份关于理财的公告发布,涉及金额高达391亿元。
上市公司投资理财包括购买理财产品、委托贷款、衍生品投资等。上轮牛市火暴时曾扎堆投巨资炒股,购买理财产品比炒股稳健,因而,动辄出手数亿元成为寻常事。太安堂2013年营业收入7.85亿元,净利润1.33亿元,准备动用4.8亿元购买理财产品堪称动作不小。海印股份9月6日公告称,拟使用不超过5亿元额度自有资金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酒鬼酒2012年购买理财产品更是多达54笔,滚动投入资金达到33.77亿元。2014年半年报显示,酒鬼酒委托理财金额合计2.54亿元,报告期投资收益277.37万元。
部分公司俨然把投资理财当作主业之一,理财收益在净利润中占一定比重。南京熊猫9月7日公告称,使用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购买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的余额为5.4亿元,在公司董事会审批额度5.5亿元范围内。南京熊猫上半年净利润8511.64万元,同比仅增长1.62%,而其购买各种短期理财产品18次,实际获得收益1044.30万元。换言之,倘若没有购买理财产品的收益贡献,南京熊猫半年报业绩有可能负增长。
从购买理财产品的收益来看,由于大多数公司投资保本型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4.5%左右,高于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例如,南京熊猫上半年购买过18款银行理财产品,预计年化收益率最低为3.80%,最高为6.50%。
上市公司理财热”看似生财有道,现金管理的能力增强,灵活使用资金提高盈利水平,但实际上暴露部分公司赚钱乏术”,缺乏更好的盈利手段,有的公司存在不务正业之嫌。假如主营投资项目的回报率高于理财产品收益率,或有好的项目急于上马使用资金,企业肯定不会把大量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实体经济效益下滑,赚钱乏术”的问题在制造业中较为严重。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本月发布2014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显示,制造业企业共有260家上榜,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8.8%,明显低于银行业。其中,有41家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为负,118家企业低于或等于3.3%,表明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企业500强的净资产收益率没能超过商业银行1年期存款利率。
上市公司热衷理财并非好事。一方面,正如央行副行长刘士余今年5月在首届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所指出的,很多上市公司用富余资金购买理财产品,这是不可思议的,实质上就是在放高利贷,这不仅会提高社会融资成本,还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投资者投资股票不是指望上市公司买理财产品来获得回报。即便理财产品的收益增厚了每股收益,也不代表上市公司实际盈利能力的提高,何况过度理财投资会导致主业投资的削弱。不少没本事给闲置资金找到产业投资出路的公司,所处主业或正在遭遇各种经营困难,投资者应注意其发展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