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竞争形势的需要,跨国公司应认真考虑把最适合中国的ICT产品和ICT技术率先带到中国,从Madein China”向Made for China”的意识转变,并制定及时有效的市场措施将成为成功的关键。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电子信息制造业调结构、转方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由大变强的攻坚时期,既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长远的指导战略,建立行业等标准,健全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开展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出台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和财税政策,完善体制机制等来引领和助推,同时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
跨国公司作为拥有雄厚资本和尖端技术、业务遍及全球的先进企业,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围绕中国结构调整实施新的战略布局,在产业方向、技术提升、区域选择等方面全面参与中国经济的新周期;中国企业更要及时跟进,要善于同跨国公司开展合作竞争,快速提升创新能力,争取后来居上。
政策建议:加快完善ICT产业发展环境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制造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但产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性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落后;行业结构失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比重依然偏低,产业总体上仍处价值链中低端;工制造和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高,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国际合作渠道不畅,资源配置较为分散;新技术、新产品在市场导入期存在种种障碍,产业政策环境亟待完善,内需带动机制尚未健全等等。这些问题和矛盾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由大变强,需要在十二五”时期着力解决。
1.突出引技和引智,建立有利于技术跨界流动政策框架
在制定有关政策方面,要考虑如何针对相关技术,通过促进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传播技术,增强国内企业的吸收能力。从产业指导、技术与知识产权合作等方面制定系列规则,为跨国公司参与中国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完备的制度框架。
(1)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充分发挥国家鼓励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效应,引进高技术含量、高端环节外商投资;引导外资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重点和新兴领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鼓励外商投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鼓励ICT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离岸服务中心、研发中心、经营总部、培训中心,增强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等等。
(2)鼓励技术引进。修订《中国鼓励引进技术目录》和《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大力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
(3)探索中外企业创新合作机制。鼓励企业间建立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多层次合作机制,支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标准和应用等各类联盟,实现联合创新和应用推广。建议有关部门制订跨国公司技术合作指引”等规则,推动中国企业与大型ICT跨国公司间的合作计划。包括:支持符合条件的ICT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研项目,展开技术攻关;鼓励ICT跨国公司参与中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示范应用项目,共同形成国际标准;鼓励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在ICT产业知识产权方面展开合作;等等。
(4)推动建立多层次ICT人才培养和引进体系。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ICT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创新型产业,更需要高素质的专业和管理人才,而我国高层次、复合型、领军型人才依然缺乏。为此,一是鼓励海外留学人员特别是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就业、创业。畅通吸纳高端领军人才的绿色通道,按照国家规定在居留、入出境、物品通关、工作生活条件等方面,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内地工作创业提供便利。二是建立和完善期权、股权、技术入股、业绩等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积极吸引各类高端人才,营造有利于ICT产业领军人才跨境流动的良好环境。三是引导发挥社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作用,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及培训机构合作培养人才,建立企业实习培训机制,建设实践实训基地,积极开辟海外培训渠道,加强品牌企业认证培训。
(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力度,营造技术引进和研发创新良好氛围。建设和完善电子信息领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定期发布各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态势,促进企业提高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的水平。要加强对侵权行为,尤其是对娄犯者的威慑处罚力度;加强部门间合作,严厉打击各种组织严密的造假活动。
(6)帮助本土企业提高技术吸纳能力。要建立为企业技术服务的机构,弥补企业在技术吸收过程中信息不足的缺陷;要建立企业技术开发基金,为国内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要制订各种优惠政策,加速国产化进程。
2.完善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当前我国ICT产业发展还面临诸多体制、机制制约,既有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和政策弊端的影响,也有新技术给现有管理体制、机制带来的挑战。例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三网融合领域,无论骨干网、宽带接入网的网络现状,电信、电视、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还是市场需求以及市场主体都几近成熟。但三网融合的产业化推进却因为部门阻隔而无法推进。因此,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应针对一些体制机制制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要建立促进三网融合高效有序开展的政策和机制,研究国际投资规则、通行做法与经验,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法律法规政策,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3.加强外商投资管理工作,从多个层面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政府要从政策、法规、制度、宣教、监管等多个层面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导、管理和审计。具体包括:完善外资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增强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责任意识,健全外资并购项目监控系统;完善全口径外商投资管理信息系统,增强外商投资行业预警、审批监控、运营监测功能;提高联合年检工作水平;健全外商投资科学评价体系,增设外商投资吸纳就业、引进技术、研发创新、降低能耗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反对恶性竞争,加强资质认证、市场准入、价格管理、反垄断、反倾销、反盗版等工作,形成良好的行业规范。等等。
4.强化安全和风险意识,增强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网络与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和平时期各国激烈角逐的新领域。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网络信息安全形势,要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建立符合国情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和监管体系。
(1)坚持自主可控与开放相结合。在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等关键应用领域,要坚持自主可控;在非关键应用领域,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合理利用国际技术、资本、人才和市场资源。
(2)加强网络安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制定能够全面加强和指导网络安全防范的体系,并投入足够经费加强政府的网络监管中心、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应急处置中心、信息安全研究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从网络系统建设的规划开始,就把安全技术防护系统考虑进去,从设备选型到硬件配置,从应用平台到操作系统,从防火墙到加密机制,要同步建设和实施,保证安全技术防护到位。
(3)推进宽带网络法制建设,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化环境下,网络空间安全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并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和信息安全,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成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法制建设,推动制定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政府信息公开、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创造宽带网络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与此同时,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让每个公民,尤其是在政府、部队和经济领域各重要部门工作的人能够将网络安全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主动地维护个人、单位和国家的网络信息安全。
跨国公司:综合发挥比较优势,合规经营
由于中国政府对ICT行业为代表的新一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因此从双赢乃至多赢的角度看,ICT跨国公司应该积极寻找公司盈利点,同中国政府发展ICT产业的政策的契和点,把公司自身的发展同中国ICT行业的发展密切结合起来。ICT跨国公司不仅是占领中国市场,更应该积极转让技术,与中国政府、本土企业及科研机构紧密合作。
1.将企业发展战略与中国ICT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相协调
任何一个企业想要获得大发展,都必须上合国家意志,下顺人民意愿。为此,中外企业都要做好相应调研工作,适时进行战略调整。具体包括:充分了解新时期中国政府有关宏观经济发战略以及ICT产业发展有关战略部署、核心任务、配套政策措施和法律动向,超前做出企业的战略部署;找准中国ICT产业急需发展和国际合作的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层次确立ICT技术及业务发展重点,作好相关技术储备及应用工作,加大投资力度;分析中国ITC市场行为特点,抢抓商机。等等。
2.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在华投资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在公民意识提高、社会监督增强的今天,企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和公民的共识,这反映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社会的进步,更是企业提升品牌形象,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而今,争论的重点已不是该不该”,而是怎么样”,即企业究竟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
我们认为,真正可持续性的CSR实践,就是从主营业务出发,将企业利益与劳动者、消费者、行业伙伴、环境、社区等诸多利益融合起来,将跨国公司自身的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ICT行业发展略与外资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共同体。这样的CSR实践,才是企业整体价值观的体现。
3.融入中国自主创新,化技术优势为利润
要针对中国ICT市场的实际需求特点,加强本土化研发,如对中国中低端ICT产品需求的研究;加强与中国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参与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开展合作研发,帮助中国企业提升信息技术水平,赢得中方的好感和信任;找准中国急需发展ICT行业领域ICT色技术需求点,加快技术创新、转让规模和步伐。出于竞争形势的需要,跨国公司应认真考虑把最适合中国的ICT产品和ICT技术率先带到中国,从Made in China”向Made for China”的意识转变,并制定及时有效的市场措施将成为成功的关键。
中国企业:找准定位,创新制胜
针对目前我国ICT产业存在的关键性基础技术与应用技术落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低等问题,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产业的中心环节。
1.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提升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ICT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拥有核心技术。能否在ICT技术上获得更有利的地位,并通过强化垄断竞争能力,从而在ICT产业上积极布局,成为很多跨国公司投资的战略重点。因此,中国企业也要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层次追踪和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方向及产业机遇,确立技术及业务发展重点,集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特别是对可能占据未来技术制高点的新兴技术应做好前瞻性技术储备,获取相应知识产权资源,开展相关研究、试验与示范工作,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积极参与ICT经济政策和标准的制定,争取话语主动权
基于技术创新与技术先进的优势,行业与产品的国际标准将越来越多地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创造和占有,作为市场准入门槛的标准,已成为法律制度体系的一部分,而更加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谁拥有标准和标准的解释权,谁自然就成为不可侵犯者。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在这方面有了几十年的积累,已占明显优势,并已开始用这些技术优势形成新的贸易壁垒。借鉴跨国公司的经验,中国企业应从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积极与政策制定者沟通。一是将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制定相结合。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研究,力争参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应技术标准制定;二是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联系,获取一手信息,发出自己的声音;三是努力推动更多的自主创新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提升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3.善于通过学习、合作,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本土ICT企业的不断成长与技术进步,我国有些电子信息技术甚至还是处于领先地位。中国企业已经有了很多国际化、跨国并购的经验。但总体上看,中国企业在掌握核心ICT核心技术方面与跨国公司还存在较大差距。
发达国家在ICT技术和经验管理等方面已经有了几十年积累,占明显优势。中国企业如何应对?我们认为,根本出路是:变被动挨打消极防御为主动学习、积极合作、勇于竞争。一是找出差距,积极与跨国公司开展对标学习,尽快掌握一流跨国公司ICT创新的决窍。二是分层次的与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对于国内技术水平远不如跨国公司的,可以先谋求加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链之中,从事低端的ICT产品组装、零部件生产等环节,再通过反向工程”,逐步实现ICT技术的模仿与学习。对于某些在国际上已有一席之地的产业、技术、环节,则应加强在基础性、高精尖领域的与跨国公司R&D实验室,国内大学、实验室的合作与交流,力图在自主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在这些合作中,向跨国公司学习,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实践表明,与跨国公司建立联合研发机构,争取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中外企业合作中最有效的方式,也是获取其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的有力措施。这也是中国企业成长壮大走向世界的捷径。
4.努力寻求社会责任与竞争力的结合点,提升软实力”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企业经营者的共识,特别是中央企业、走向国际的跨国企业对社会责任有了较高程度的重视。但从整体上看,国内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在社会责任的管理机制、信息披露、责任标准设立等方面,与国际上大跨国公司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体现在战略性和长期计划性比较缺乏;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内容空洞、雷同;系统性和创造性不够,比较狭隘,手段单一;少数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象依然严重;等等。建议企业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投资,应视社会责任如同产品战略、市场战略、技术战略等事关全局发展的一项重要职能战略,根据企业的内外部情况的不同,实施不同的社会责任战略,将企业的经营领域和专业特长与社会或环境的某一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任能带来更长久、更多的软实力”、软资源”和发展空间,实现双赢和多赢!
来源:《服务外包》杂志 作者:何曼青(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