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会还在为李克强如何防范地方债过度膨胀和如何放开民营经济准入领域的时候,政治局经济工作会议后,李克强顺势正式打出了自己手里的第一张牌对此作出了回应:公共服务外包。此举堪称一箭双雕:防止地方政府投资基建的名义继续膨胀可能已经濒临失控的地方债规模的同时兑现扩大民营经济准入领域的诺言。背后也深刻体现了李克强释放改革红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增强市场活力”的经济思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3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将着重在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污水和垃圾处理、燃气和供热老旧管网改造、轨道交通以及城市电网等方面加强投资,扩大外包比例。粗略估算下来,本次会议上列出来的投资项目,仅地下管网和轨道交通的投资规模将超过两万亿,整体投资规模不会低于四万亿。
基础设施急需补短板,地方政府债台高筑难以为继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规模的急剧膨胀,重地表轻地下”的城建模式的隐患也开始进入集中爆发阶段:北京7.21暴雨酿成城市马路淹死人惨剧;昆明、武汉、南昌、福州等许多城市在暴雨时因内涝而变成大海。而堵车、污染、城市电网老化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要集中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大规模的投资,依照传统的城市建设思路,这部分投资基本上都是地方政府主导的,但现在地方政府有陷入地方债泥潭的风险,土地财政又朝不保夕,对如此规模的投资也是有心无力。
此前,审计署宣布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于8月份开始对全国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对各级地方政府的地方债进行摸底。在这种情况下,数万亿的基建投资如果继续通过政府财政投资来主导,显然不利于解决日益严峻的地方债问题,要解决基建短板,只能另寻新路。
李克强推公共服务外包策略一箭双雕:控制地方债,提携民营经济
破解公共服务投资困局,李克强把眼光投向了社会资金。在本次国务院会议上,打破历史藩篱的制约,提出了政府可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购买公共服务”,既解决了地方债给公共服务投资领域带来的制约,又给了民营经济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机会,兑现了此前扩大民营资金准入领域的承诺,这一创新性的思路堪称一箭双雕,其在很多层面的意义甚至超越了这两者。
公共服务外包,对于政府财政的意义还远不止缓解地方债压力这一个层面,更为规范政府财政支出埋下了伏笔。相较于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复杂的投资和运营体系,外包的管理和透明度则更胜一筹,这为公共预算开支规模控制、政府开支透明化提供了机遇,有助于提升政府效率和增强社会监督,也体现了李克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的思路。这一点在本次政策出台上也有所体现:严格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管理,在既有预算中统筹安排,以事定费,规范透明,强化审计,把有限的资金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用到刀刃上。
而另一个层面,引入社会资金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也能透过竞争机制的引入提升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效率,降低公共服务成本。传统模式下,政府或者国企主导一切的情况是滋生腐败的重要领域,其中尤以公共交通建设领域最为严重,多地都爆出了交通局腐败窝案,而这种腐败和官僚带来的就是投资的低效率,引入社会资金后,盈利成为首要目标,效率和质量成了生存的核心。本次政策也对服务水平提出了约束对策:建立严格的监督评价机制,全面公开购买服务的信息,建立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评审机制,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对购买服务项目进行动态调整,对承接主体实行优胜劣汰,使群众享受到丰富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在这方面,民营经济被寄予了鲶鱼”的角色——承担了激活存量政府投资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