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794.6亿美元,其中出口385.5亿美元,进口409.1亿美元。2010年我市进出口总额达180.5亿美元,是2000年的近9倍,其中出口87.5亿美元,是2000年的7.5倍。对外贸易在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中稳居首位。
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2216项,投资总额357.9亿美元,合同外资29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10.8亿美元,为2000年以前总和84.87亿美元的2.48倍。利用外资规模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位居榜首。
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30.2亿美元,累计对外派出劳务人员26620人次。其中2010年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12.2亿美元,是2000年的21.52倍。
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16.6亿元,其中,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两千亿元,达到2523.2亿元,比2000年的606亿元增长了4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列第二。
商贸流通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市场便利、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入世十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市商贸企业在外资零售业进驻的带动下,通过加快了对传统商业的改造与提升,全面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一方面外资零售业的进入不仅我市商业注入了新鲜活力,繁荣了武汉消费市场,而且为武汉商贸业带来了全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本土商贸企业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不断自我创新,与外资企业展开充分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经过入世的洗礼,我市商贸流通业在本土与外资企业的良性竞合中呈现出繁荣繁华局面,商贸流通现代化初具形态,消费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农村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城市商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十年来,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业发展迅速。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易初莲花、百安居、群光、新世界等外资商企共在武汉开出36家门店。全市各类连锁经营网点发展到6000多个,比2000年增加3倍多。培育壮大了以武商集团、中百集团、中商集团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在本地有号召力的商业连锁企业集团。武商集团、中百集团被列为国家商务部重点培育的流通企业集团;新组建的武汉商联集团,跻身于全国综合商业集团第3名。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推进,我市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九州通医药、商贸控股集团成长为5A”物流企业,商贸控股集团连续三年进入中国物流企业排名50强”。武钢、武烟、神龙公司获全国电子商务百强企业称号。现代商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商贸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初步构筑起一环线体现繁荣繁华和便民利民、二三环线体现集聚辐射功能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特色鲜明、配套齐全的商业网点体系。十年来,全市商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800多亿元;重点商业集团向省内各市州县拓展连锁网点254个;社区商业双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建成农家店”2200余家,实现乡镇全覆盖,行政村覆盖面达90%;商品批发市场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市登记注册的商品交易市场已达637个,其中消费品市场570个。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有6家百货店经国家商务部认定为金鼎百货”店。市场消费放心工程”深入实施,猪肉、豆制品、酒类等流通市场不断净化,二手车交易、典当、拍卖等特许经营行业进一步规范。全市初步建立起重要生活必需品及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在应对2006-2009年粮、油、猪肉价格异常波动和2008年冰冻雨雪灾害以及2010年防汛关键时段发挥了保障市场平稳运行的积极作用。
第八届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
世界五百强跨国公司跨国采购圆桌会议
2007武汉国际服务外包商务大会
第四届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与合作(武汉)国际论坛
贸易便利化环境大为改善,口岸基础设施、综合功能不断提升
对外贸易成倍增长,外贸经营主体、商品、市场结构不断优化
服务外包异军突起,外包开放载体、高新企业群初具规模
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武汉企业应对国际贸易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十年来,我市口岸建设全面发展,初步形成了水港空港并举、铁路公路补充、特殊监管场所为网点的全方位开放、功能布局合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中部枢纽口岸格局。水运口岸通关效率和辐射能力不断增强,航空口岸稳步发展,铁路口岸业务恢复增长,公路口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航空口岸开通了武汉至香港、澳门、台北、日本福冈、韩国首尔、越南胡志明市等国际(地区)航线,以及武汉—广州—巴黎等17条航班号共享航线和一条货运航线。我市获批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具有航空落地签证权和台湾居民入境签注点的城市,2010年航空口岸出入境人数达34.1万人次,同比增长80.3%,创历史新高。武汉机场已发展成为中部地区的国际航空枢纽港。新开通的香港—武汉—成都国际货运航班,满足了高新技术企业对航空运输的需求。武汉港(青山、杨泗港、阳逻港、白浒山4个码头)获准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每周武汉至上海港有33个固定班轮,6个直达至上海洋山港的江海班轮。阳逻港口岸联检大楼投入使用,阳逻港集装箱码头二期开始建设,港口吞吐能力达80万标箱。受益于武汉港开通江海直达”航线,湖南、重庆、四川、河南等省市的外贸货物在武汉港中转量持续攀升。吴家山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成投入使用,铁路口岸设施和监管查验设施加紧建设,江岸货站铁路口岸搬迁工作有序开展。公路口岸围网、卡口、熏蒸房、仓库等监管和配套设施已建好并投入使用,2万平方米的联检大楼2010年底建成使用。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建设顺利通过验收并正式封关运作,服务范围涉及湖北、广东、江西等十省市,已为70多家企业提供通关服务,通关量及税款均居全国同类园区前列、内陆海关首位。武汉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全面拓展,已建成2.5万平方米的货物查验场地。
入世十年,全市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发生深刻变革,出口基地建设初显成效,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加工贸易出口增长迅猛,出口大商品大企业明显增多,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良好,服务贸易出口开始起步,外贸发展实现了质的转变。
入世后,外贸经营主体发生深刻变革,进出口经营资格由备案制替代了以往严格的登记制与核准制,完全取消了货物与技术进出口经营资格门槛,外贸经营主体由2000年的247家,发展到2010年的4056家,迅猛增长了15倍多。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科技兴贸基地”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对全市外贸出口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外贸出口产品实现了由资源性产品、传统轻纺产品向机电及高新技术产品的转变, 2010年全市机电产品出口63.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3.9亿美元,分别为2000年的73.33倍和9.02倍,2010年机电、高新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分别为72.9%和38.7%,成为我市外贸出口的主要支柱。出口大商品、大企业大幅增加,出口过亿美元的商品12种;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7家。加工贸易突飞猛进,全市加工贸易出口由入世初的1.58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47.9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54.7%。直接与我市发生贸易往来的国家(地区)发展到183个,较2000年增加53个,贸易额超亿美元的国家或地区达13个。欧盟、美国、香港、日本、东盟等5大贸易伙伴的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66.5%,对非洲、拉美、澳洲等新兴市场的出口份额也有所提升。
十一五”初始,武汉市服务外包产业开始起步,并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2010年底,全市服务外包产业收入累计实现965亿元,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6.74亿美元,服务外包从业人数5万余人,我市服务外包产业在企业数量和规模、产业收入、市场开拓和产业细分领域取得长足发展。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完善,以及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东湖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集聚效应显著,武汉市90%以上的相关企业集聚其中发展,光谷软件园”已具备一定产业知名度。
2006年12月25日,国家商务部、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认定武汉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与我市签署了《关于共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协议》(简称《共建协议》)。2007年12月17日,国家商务部、科技部授予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服务外包,尤其是离岸服务外包产业,已经成为我市招商引资引智”的重要渠道,通过引进一批高端外资服务外包企业,吸收先进管理水平,集聚国际高端产业要素,进一步提高我市利用外资和引智水平。我市现有软件及服务外包企业550余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重点服务外包企业190余家,其中从事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达到100多家。全市服务外包企业2009年共获得认证34项,其中国际认证9项。2010年共获得认证57项,其中国际认证16项。目前已有20家企业通过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MMI国际认证。我市服务外包产业范围已覆盖空间信息技术、信息安全、工程设计、网络通信、制造业及信息化、医药化工、物流、金融后台服务、汽车、钢铁、动漫等,尤其在空间信息技术领域、信息安全领域、制造业及信息化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竞争优势,在金融后台服务、物流、工程设计、人力资源培训等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截止到2010年底,批准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3家。
随着武汉经济外向度不断提升,武汉企业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经济,特别是进入入世后过渡期”以来,我市企业面临着十分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格局,国际各类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贸易摩擦形势十分严峻。在各级商务部门的引导支持下,我市涉案企业积极应诉,充分运用WTO规则和国际贸易法律法规,打赢了多起贸易摩擦案件,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巩固了出口市场。
据统计,入世前我市仅有一起国际贸易摩擦案,入世后随着我市外贸出口的跨越式发展,贸易摩擦应诉案件数量不断增加。10年间,武汉市共发生的出口贸易摩擦应诉案件达到58起,涉案产品50多个,涉案企业有102家。十年来贸易摩擦呈现出涉及的产业领域更广,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扩散;涉及的产品种类不断扩大,从原来的钢铁、农产品、鞋类、纺织品向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扩散的态势。我市拳头出口产品和龙头出口企业成为贸易摩擦的重灾区。特别是武钢、东风进出口、冠捷显示、烽火国际等出口大户,成为贸易摩擦主要受害者。2007年至2011年5年间,武钢先后遭受了6起国外反倾销调查。面对贸易摩擦频率增多、类型多样、应对复杂的形势,我市进一步加强对国际经贸形势的跟踪和研判,加大了对全市外贸企业的指导和支持力度。不断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快我市外贸出口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使出口产品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即效益要高),实现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过程治理”并行的思路转变,力争从源头上减少贸易摩擦和不公平竞争。全市进一步完善贸易摩擦的预警体系,形成了对贸易摩擦的监测、预防、协调和解决全过程完善的处理机制。收集武汉对重点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状况的分行业和产品监测资料,对我市22类出口商品和年出口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0大出口市场进行重点监测,实现快速应对。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三者分工合作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中介组织、企业的作用,主动对外沟通,加大交涉力度。鼓励涉案企业积极参加应诉,维护自身权益,并根据企业应诉情况加大对其资助或扶持力度。大力培养应对贸易摩擦的专门人才队伍,提高了处理摩擦的能力和水平。
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升,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吸纳就业作用显著增强
国际交流日趋活跃,对外开放载体建设成效显著
十年来,全市坚持不懈改善综合投资环境,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拓宽,质量不断提升,方式不断更新。外资对全市优势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贡献作用进一步增强。2003年至2010年,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累计销售收入14442.3亿元;累计纳税总额990.9亿元,累计利润总额1066.1亿元,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吸纳就业179.44万人。
为适应世贸组织的要求,我市坚持不懈地加强投资环境建设,软硬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不断加强,交通、通信、能源、现代物流、市场等方面不断完善为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先后精简了14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强化了政府服务功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资本、产权、技术、信息、人才、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更加健全。随着我市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国际资本对武汉投资的信心日益增强。依照我国对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市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及时拟定了入世后武汉市服务贸易领域开放进程”,先后在广告、管理咨询、包装、维修、租赁、速递、建筑及工程、集中工程及城市规划、分销、保险、银行、教育、国际运输、仓储服务等14个服务领域(共588家企业)对外资实现开放,通过招商引资实现了外资进入上述领域零的突破,为武汉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十年来,全市累计新批总投资额过千万美元的大项目330项,为2001年以前总和的1.71倍。截至2010年底我市共引进4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汉投资项目61个。引进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利用外资项目996个,投资总额107.8亿美元。两型”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明显增多,共有415个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两型项目”落户武汉。十年间,全市累计批准外资并购项目60个,通过并购方式共引进外资4.5亿美元。现有企业增资扩股踊跃,一批优质外资项目的引进,推进了全市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使利用外资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境外投资、国际合作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
截至目前我市已经与17个外国城市缔结了友好城市关系,与近14个外国城市建立了友好交流合作关系。对外交往的领域由经贸领域拓展到农业、科教、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等领域,交往的层面由政府扩展到党委、人大、政协和工会、青年团、妇联、对外友协等群团,民间组织对外交往也不断增多,并与中国驻外使领馆、外国驻华使领馆、外国驻华商会、办事处和其他中介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法国、美国、韩国先后在汉设立了领事馆。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先后获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等一系列含金量高、品牌效应好的国家级金字招牌”,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的光谷”、资本的特区”、开放的高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空间拓展到200平方公里,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进入千亿元俱乐部”的开发区,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车都”。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我市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区,成为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新型工业化发展园区加快建设,成为我市吸引国内外投资、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亮点、新热点。重点培育了机博会、光博会、食博会、汽车展、华创会、台湾周、国际咨询顾问团会议等具有武汉特色的会展品牌,形成了专业化、国际化的会展经济发展体系,构建了招商引资和经贸洽谈的重要平台。
入世十年间,我市对外合作领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国外工程承包、境外投资、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经济援助全面发展,以大型项目为依托、相互合作、多元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在对外承包工程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较2000年以前呈现出大中型工程增多、远洋合同增多、总承包合同增多、高科技含量合同增多的良性发展格局,对外工程承包出现由低端向高端市场转化,传统市场由原来所在亚洲国家的公路、桥梁、房屋、市政设施建设为主,向以亚洲、非洲、欧洲等国家的通信、港口、码头、石化、电力等多元化行业发展。十年间新增境外投资企业83家,项目投资总额23343.80万美元,分别为2001年以前总和的115.27%和293.6%。其中:2010年全市核准境外投资企业30家,是2001年的6倍;中方境外投资额1.08亿美元,是2001年的61.7倍。对外投资主体由专业外贸公司和国有自营企业向国有企业、新兴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多元化转化。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由贸易型向生产型转变、由一般生产加工型向高新技术研发型转变、由投资制造业向境外资源开发拓展、由投资经济领域向投资文化领域延伸等良性发展态势。2010年外派劳务6565人次,是2001年的3.4倍。外派劳务工种由原来的海员、建筑工、油轮服务生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软件开发、护士、图纸设计等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特别是欧洲和北美地区的高端人才需求,成为我市外派高级劳务人员输出的一个新领域、新亮点。江夏和黄陂两个外派劳务基地的初步建立,形成了经营公司-外派劳务基地-外派劳务人员三环紧扣、密切相关的专业化分工体系。
下一篇:香港电讯盈科呼叫中心落户重庆永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