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企业正在通过更加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开展外包合作,将传统上由企业内部完成的人力资源、财务、研发、IT服务等业务或职能转交给外部企业。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国内企业承接海外企业外包的政策,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外包合作是新形势下全球企业变革的一个趋势,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国内企业开展外包合作。
外包合作是企业交易方式的创新
关于外包,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的调研表明,被产业界称之为外包”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交易方式。表面上看,外包是企业将不具备优势的业务活动交由外部专业化机构完成,但外包显然不是简单的市场购买”,因为外包的产品或服务一般并不存在比较完善的市场”,如企业难以从市场买到专用性强的产品,或者难以从市场获得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外包的本质是通过交易方式的创新,将原来无法简单从市场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外部化。
外包作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是企业管理上的重要创新。我们认为,外包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模块化管理、交易契约安排等综合手段,以长期性合作方式,将部分传统上企业内部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交由外部企业完成。由于外包涉及交易双方的密切合作,我们称之为外包合作”。
外包合作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综合管理手段。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双方的快速高效交流,利用模块化管理确定业务的接口,利用完善的交易合同甚至股权投资维持稳定的关系。
流程对接。合作双方通过梳理业务流程,明确业务流程的接口,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企业间业务的无缝衔接。企业调用外包业务只是调用一段服务质量更加明确的流程而已。 长期合作。外包合作的业务一般为难以简单市场购买的业务,合作双方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双方可以通过信任关系、合同、股权投资等维持长期合作。
业务共同控制。外包合作双方共同控制业务,各自的控制范围由双方协商确定。发包方可以控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标准和接口标准,也可以进一步控制设计、生产或服务过程,甚至对接包方的经营管理提出要求,包括企业战略、管理水平、生产布局、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
风险共担。外包合作的风险包括投资风险、资产搁置风险、员工再安排风险、服务质量风险、用户锁定风险等等。双方会采用灵活的合作方式,根据各自承担风险的能力适当分担相关风险。
由此可见,外包合作是企业配置资源的新方式。传统上,企业主要通过内部提供(自制)和市场购买(外购)来配置资源,外包合作为企业提供了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三种资源配置方式在交易主体、生产方式、交易方式、战略协同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适合于不同类型的业务。
外包合作为企业提供了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专业化水平的资源配置方式。一方面,外包合作与内部提供相比,具有外部化带来的专业化优势,包括:劳动分工的优势,规模经济优势,与业务相匹配的企业制度优势,资源弹性优势,以及充分利用区域要素的优势。另一方面,外包合作与市场购买相比,具有长期合作带来的交易成本优势,包括:缔约成本的节省,生产过程的协同,违约成本的降低等多个方面。
外包合作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
外包合作虽然减少了企业内部直接控制的资源,却为企业提供了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的机会。企业经营战略由此从传统的依赖内部资源的战略转变为内外部资源并重的战略,通过内外部资源整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单个企业范围,逐步演变为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既来自企业内部资源,也来自企业外部资源,或者说,来自公司整合的内外部资源网络。外包合作要求打造完整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除保持传统的内部核心竞争力外,还要建立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为此,企业必须抛弃事必躬亲”、自己做才可靠”等传统的封闭式发展思路,同时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体系和培养合作发展的企业文化,建立专业化外包合作管理团队。
外包合作为企业超常规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国内一家老牌日化企业,受跨国企业的挤压,基本退出了国内中高端市场。2000年前后,该企业决定以自主研发的纯中草药系列护理产品突破国内的中高端市场。虽然公司经营该产品的事业部只有数十人的队伍和有限的资金,且面对跨国公司的强大竞争压力,但公司通过与ADP等国际领先专业外包公司合作,利用其庞大资源网络建立了全国销售网络,迅速占领了国内部分中高端市场。
外包合作是企业变革的大趋势
近30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掀起外包合作的浪潮,从制造外包逐步发展到服务外包,如欧美60%-80%的企业将人力资源、财务等传统上重要的管理职能”外包,产生了ADP等世界级的专业服务企业。外包合作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主要包括:
技术的快速进步。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间的关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更加高效地管理内部资源,更加便利地与其他企业加强合作。第二,技术进步要求更高的规模经济,产业分工逐渐细化,企业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化经营。第三,技术进步增加了资本沉没的风险,企业投资的先进技术系统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很快就会贬值淘汰,许多企业不愿投资非核心业务。
企业管理的创新。现代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管理思想,如战略管理理论、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质量管理理论等等,其中,战略联盟、流程再造、模块化管理、信息化等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为外包合作创造了条件。
市场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成为公认的高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并且在实践中日臻完善。例如,企业间交易的相关法规日益完善,企业善于利用完备的合同保护自身利益,信息技术提高了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多数企业重承诺、守信用等等。市场的不断完善降低了企业合作的成本。
全球化不断深入。全球化包括市场的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全球化。市场的全球化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促进了企业的专业化发展。生产要素的全球化推动了产业全球分工,特别是部分社会稳定、基础设施好的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参与全球制造或服务链,如中国大陆沿海地区成为全球电子制造基地,印度成为美国大企业的后台办公基地。外包合作与全球分工相互促进,外包合作是全球分工的重要手段,全球分工是外包合作的重要动力。
在上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下,发达国家企业纷纷开展外包合作,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实践中,企业外包合作的具体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享集中化和规模化带来的成本节约。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单独投资非核心业务一般难以达到规模经济,通过外包实行集中投资和集中管理,可产生了显著的规模效益,合作双方可分享这部分价值。
借专业化经营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许多企业的非核心业务难以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瓶颈,其原因是缺乏必要的专业能力。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化企业可以大幅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因为:专业化企业可发挥专业化优势,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业务外部化有利于明确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标准,避免内部管理不严格或意外因素带来的质量缺陷;专业化企业还可以推荐行业最佳实践,促进双方共同提高业务的管理水平。
获取与业务匹配的资源弹性和可管理的服务成本。许多非核心业务需要庞大的前期投资,投资效果存在不确定性,投资规模难以准确匹配主业,而且技术进步加快了设备折旧和淘汰的风险。通过外包合作,企业无需支付前期投资,只需按照长期合同价格按量支付产品或服务成本,资源数量和成本可预期、可管理。
借助合作者的网络实现跨区域扩张。几乎所有经营良好的企业都在积极开拓新的疆土,如扩大国内市场范围,甚至走向国际市场。但区域扩张面临两个方面的挑战:巨大的资源投入,区域制度和文化的不适应。选择一家拥有跨区域网络的合作伙伴可以为公司跨区域市场发展提供便利,如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可利用成熟的业务网络(包括驻地专员网络和信息服务网络)帮助企业在外地甚至境外建立新的业务平台,为合作伙伴提供准确的、有弹性的、合规的人力资源服务。
利用外部投资降低企业风险。企业风险可能来自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如管理失误、财务失控、质量问题等环节,也可能来自企业外部环境,如市场的不确定性、劳动制度的变化、生态环境监管的加强、自然灾害的发生等等因素。不同类型的企业承担不同类型风险的成本不同,外包合作可以有效分散风险。
精简机构提高企业的活力。企业组织机构臃肿会降低企业的活力,导致企业患上大企业病”。外包合作可精简企业的组织机构,通过将日常事务特别是大量重复性工作外包出去,将企业的资源配置在最重要的业务上。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外包合作成为企业变革大趋势,是企业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开展外包合作对提升国家竞争力有重大意义
外包合作有利于企业聚焦于核心业务。一方面,企业将部分管理职能和辅助性业务外包,可以使企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主体业务上,提升自身的专业化业务能力。大量研究表明,非核心业务由于难以达到规模经济、资源投入相对较少、从业人员激励较弱、管理层了解较少等原因常常成为企业发展瓶颈,通过归核化实现的专业化经营可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以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可以与外部优势企业建立强强合作的长期关系,通过充分整合利用内外部的资源,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如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可借助专业性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建立全国性销售网络,充分利用专业人力资源的IT网络和驻地网络,获取高效、合规的人力资源服务。
外包合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容易患上大企业病”慢性综合病症,表现出机构臃肿、信息不畅、决策缓慢、执行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外包合作将大量非核心业务外部化,以市场竞争机制替代内部行政命令的资源配置机制,不仅提高了产品和服务质量,也简化了企业内部组织和业务的复杂性,增强了企业活力。如广东电信主辅分离改革后,电信实业公司变辅业为主业,在市场机制激励约束下,不断进行管理改革和体制改革,逐渐发展成为通信服务业的龙头企业,也促进了通信主业的发展。另外,外包合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合规性,如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建立企业,将人力资源外包给本地企业可以回避境外复杂的劳动法律风险。实践中,优秀的外包合作伙伴还可以为企业提供行业最佳实践经验,帮助企业优化内部流程,提升整个业务链的管理水平。
外包合作有利于推动产业分工深入和产业集群发展。以计算机、手机、照相机等电子产品为例,传统的一体化制造已经完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外包合作为纽带的产业分工体系。例如,品牌企业通常将制造业务外包给富士康、广达、纬创、华硕等大型代工企业,大型代工企业又将零部件外包给中小零部件企业,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同时,大量制造企业在产业园相互积聚,形成产业集群。最近大型代工企业富士康从深圳往内地迁移部分业务时,新工业园吸引相关配套企业达到上百家,涉及到零部件、原材料、包装、电镀及材料处理、模具工具、装备、加工服务、维修服务、培训等各个方面,表现出典型的产业集群特点。 外包合作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大而全、小而全”,大量生产性服务被封闭在企业内部,难以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企业通过外包合作可重组产业链,将一些自身不擅长的业务转交外部企业完成,如科技开发、物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呼叫中心等业务。企业通过外包合作还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大量管理性活动转交外部企业完成,如人力资源管理、资本财务、IT管理等等业务。国内企业开展外包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发包方提高竞争力,还可以为本国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供巨大市场需求,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培育一批国际领先的企业,促进产业创新。 我国外包合作市场潜力巨大,但发展缓慢
企业外包合作经营模式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一方面,利用和整合外部专业资源是现代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国内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有需要通过外包合作来规范内部管理、弥补内部资源不足,尤其在进行海外经营时,合规性要求迫使国内企业与专业机构合作,国内大量国有企业也需要通过外包合作来提高透明度。另一方面,我国还需要利用外包合作来实现产业链价值和促进技术创新,进而培育和推动研发、财务、人力资源等新兴产业的大发展。
目前,我国企业除了在生产制造领域已有较为广泛的外包合作外,在人力资源、财务、IT等管理职能外包方面发展还非常缓慢。比如财务方面,多为小企业委托记账的形式。再比如在IT领域,国内绝大部分企业仍内设信息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仅将部分企业自身难以完成的业务外包出去,也仅有少数信息依赖程度高、现代化经营意识强的企业,如一些金融机构,正在开始尝试将内部IT管理外包给具有专业优势的机构来完成。
我国企业外包合作发展缓慢有多种原因。首先,一些企业和政府部门对外包合作的认识不足。政府部门普遍存在重视承接国外外包、忽视国内企业外包”的倾向,尚未形成能够促进国内企业外包合作快速发展的政策环境。很多企业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一些企业经营者认为业务全”是企业实力强的表现。
其次,有些企业内部运行不够规范,业务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程度低,管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很难与外部专业化企业开展无缝对接,合作难以成功。部分企业甚至存在一些不合规行为,担心外包合作后导致这些隐私”外泄,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第三,国有企业在开展外包合作上还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许多国有企业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其产品或服务实行政府定价,现在流行的成本加成”政府定价方式实际上激励企业做大经营成本,企业对提高效率的外包不感兴趣。少数具有创新精神的国有企业经营者积极尝试外包合作,但主要表现在新业务或新部门上,对已有的业务或部门一般不敢轻易动手,因为原有职工的处置难度很大。
第四,过严的行政许可管制阻碍了商业创新等等。我国高端服务业的整体市场开放程度并不高,在一些外包业务上甚至还存在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造成了不必要的行政垄断,也阻碍了企业在外包合作领域自主的商业模式创新。
第五,专业化服务企业发展不足,行业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企业外包难以找到满意的合作伙伴。尽管专业化服务企业数量众多,但服务水平和质量普遍不高,服务行为和标准普遍不规范。如人力资源外包方面,我国已有经营性职业中介服务机构近2万家,但多是小规模企业,服务层次和技术含量偏低,主要集中在人才招聘、派遣、行政事务代理等初级服务上,管理咨询、教育培训、薪酬外包等中高端服务还比较薄弱。
促进我国企业开展外包合作的建议
首先,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政府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对外包合作的认识。企业主管部门、有关协会和联合会等机构要积极通过举办学习讲座、组织调研、开展研讨和培训等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外包合作的认识,提高对产业发展新趋势的认知水平,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外包合作的发展潜力与重要性,学习并掌握外包合作的特征和规律,营造推动外包合作的舆论和社会环境。
第二,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国内大型企业外包非核心经营业务和非核心管理职能,形成有利于企业开展外包合作的政策法律环境。具体政策要根据外包合作的实践和企业的具体问题确定,包括合作双方的知识产权归属、款项的支付、风险规避等事项。同时,也要形成有利于推动接包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包括扩大服务业的市场开放力度,消除某些领域或环节的行政垄断,打破政策上的地区分割等等。
第三,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引导和鼓励部分具备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化方向转型,加快实施二、三产分离。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和政策引导作用,鼓励制造企业在生产的上下游环节剥离出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独立发展;结合实际选择行业特点优势明显、带动作用强、配套服务需求大的龙头骨干企业进行先期试点;鼓励服务业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控股等多种形式进行行业和产业链整合,推动资金、科技、信息等资源向重点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形成专业化、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体系。
第四,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规范准入制度,消除市场壁垒。清理服务业市场准入方面的政策规定,减少行政性审批,废除不合理的审批事项;降低市场准入前置条件,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消除市场壁垒,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外资、民营资本投资服务业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
第五,通过政府采购推动中小企业实施外包合作。对于很多中小企业来说,初期的外包合作可能会提高其经营成本,不利于其短期运营。而且小规模的业务也难以支撑专业机构的发展,只有大量的小规模业务被集中起来,才能使专业机构成长起来,让中小企业分享规模化收益。建议政府将中小企业促进政策与外包合作促进政策结合起来,通过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政策,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第六,继续推进国有企业主辅分离,积极培育专业化资源。引导和鼓励国有大型企业实行主辅分离,将非核心的服务业务通过外包剥离出去,如IT服务、人力资源、财务、法律、物流等,更加充分地利用外部专业化资源,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逐步改变大而全”和小而全”的企业运营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透明度,促进国有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在国有企业辅业改革过程中,要强化专业化方向,对一些行业特性强并具有行业带动力的辅业资产,应扩大重组范围,使其重组成为跨集团、跨行业的专业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