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一直保持年均40%以上的增长速度,一个新兴的主导产业迅速崛起,大连始终坚持六大举措,走出了一条具有大连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坚持官助民办”,走体制机制创新之路
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伊始,就以企业为主体,创造了官助民办”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各方积极性,实现优势互补、政企双赢。一是政府规划,企业运作软件园建设。由政府请世界知名咨询公司进行产业规划和建设规划,然后交给民营企业建设、招商和提供服务;二是政府制订鼓励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加入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建设。采取一般性的优惠政策与一企一策相结合的扶持办法,引进了800余家企业(在国内外业界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100余家),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三是政府出资鼓励企业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先后支持40家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进行CMM认证,其中华信、海辉、现代高科、东软、埃森哲等11家通过CMMI5级和CMM5级评估,占全国通过这个级别企业总数的1/4;四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连续承办7届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邀请日本、韩国、美国、印度、爱尔兰等国政府和著名企业来连参展,为大连乃至国内其他城市企业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寻找合作机会提供平台。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大连这种官助民办”模式已输出到苏州、天津、成都等城市,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二、坚持面向国际市场”,走国际化之路
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从对日本市场起步,主要开展软件产品研发和测试、嵌入式软件研发和测试、呼叫服务、应用通讯、金融保险、税收财务等服务外包业务,目前大连出口业务有70%来自日本。在巩固日本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欧美和发展中国家市场。2007年8月,在美国IDC公司发布的评价全球各个城市服务外包能力与潜力的全球交付指数(GDI)城市排名中,大连市名列全球第5位、中国第1位。东软、华信和海辉已连续几年排名中国软件出口前3位,今年东软集团、海辉集团跻身全球IT服务100强,亚洲新兴外包10强。
三、坚持以人为本”,走人才优先的产业发展之路
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是高度依赖人脑智慧的产业,人才是产业振兴和发展的关键,一是立足于自己培养。在软件园开工建设东软信息技术学院,之后又相继成立了4所软件学院,仅这5所专门学院目前就有在校生5万余人;我市22所高等院校、40所职业中专也设立了IT及相关专业,在校生达1.2万人;大力鼓励社会办学、公司内部业余培训,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创建了国内第一所软件高级经理人学院,启动了安博(大连)实训基地建设。二是大力引进中高级人才。为解决人才瓶颈问题,在2004年出台《大连市关于吸引软件高级人才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并不断完善,吸引软件中高级人才来连创业就业。连续多年到国内外城市组织软件人才巡回招聘活动,成功举办10届海外学子创业周,搭建了吸引留学人员回国的平台,近3年每年引进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近万人。
四、坚持规模效应”,走产业聚集之路
2003年开始规划建设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目前全市890家企业中的80%都集中在这条长30公里、面积153平方公里的软件产业带上。大连软件园已建成面积145万平方米、总投资达60多亿元,成为国内出口额最大、外资比例最高、承接服务外包最密集的软件园区;七贤岭产业基地、东软软件园一期、腾飞软件园二期也吸引了大批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入驻,大连天地软件园等外包基地相继开工建设。正是这种集聚效应,吸引了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大连。日本、美国的一些主流媒体及业界常把大连比作中国的班加罗尔”。
五、坚持走出去战略”,走开放式创新发展之路
积极鼓励软件企业到国内其他城市发展,已先后在武汉、成都、天津、苏州、南海等城市建设大连软件园”,发挥引领辐射作用;还支持本土企业进军海外市场,自2001年起每年在日本举办1-2次产业说明会,2008年12月又在日本东京设立了大连(日本)软件园,目前有40多家企业入驻。在抓软件产业国际化的同时,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国际化与自主创新并举互动的机制,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大连研发”的产品,如光洋数控、大森数控研发的嵌入式软件、数控系统技术位居行业前列,海大航科研发的EAR船舶导航系统”填补国内空白,阿依艾开发的钢结构设计软件占据国内30%以上的市场,文华财经软件拥有国内期货交易市场95%的份额,华信铁路财务管理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和大连华畅研发的WCDMA第三代手机3GPP协议栈软件等已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六、坚持提升产业标准”,走与国际接轨之路
在国内率先提出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信誉体系,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质量认证、信息安全保护,被国家版权局授予全国第一个软件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评价工作,制定的管理规范被批准为省地方标准,与国际专业机构实现互相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