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知识库 > 泉州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泉州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

热门标签:语音系统 团购网站 电销机器人多少钱一台 呼叫外包 太平洋寿险电话营销 电话运营中心 人工智能 运营中心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提速,两岸交流合作的加快推进,为泉州开辟了更广阔的科学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强大的发展动力。抢抓机遇,先行先试,继续发挥泉州走前列、挑大梁”的示范作用,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为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贡献的客观要求;是继续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战略既定,时不我待。我们应在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实施意见》的进程中,大力弘扬爱拼会赢、勇闯敢试的精神,不等不靠,攻坚克难,持续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抢抓机遇,先行先试,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在海西建设中走前列、挑大梁,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把握机遇明确定位,在海西建设中凸显支撑带动作用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务院《意见》提出的总体要求、战略定位、阶段目标和省《实施意见》作出的工作部署,坚持 四个重在”、四求先行”、四求作为”,牢牢把握中央支持福建省加快海西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发挥五缘”优势,拓展六求”作为,以产业为龙头,以港口为支撑,以城市为载体,以文化为纽带,全面建设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文明祥和、民生宽裕、生态优美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二)战略定位

——发挥台港澳侨的独特优势,建设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广泛凝聚包括台港澳侨在内的2500万海内外泉州人的力量,加强与海内外乡亲和商会、社团组织的沟通联系,建立世界泉商联络平台和网络,打牢两岸交流合作的民间根基,激发世界泉州人建设家乡、建设海西的热情,共创海西发展大业。

——发挥体制创新和对台交流的先行优势,建设海西先行先试实验区。弘扬活、和、创、韧”的基本经验,用好用活中央赋予的先行先试”政策,争取两岸便利的人员往来和贸易投资等优惠政策;积极创新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在两岸合作交流及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园区开发模式、投融资体制等领域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发挥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集聚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台商投资区。把握两岸产业对接的方向、重点,依托泉州台商投资区等载体,大招商,招大商,高起点建设两岸重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对接集中区;争取获批国家级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点城市,推进传统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型的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发挥港口和对外开放优势,建设海西东出西进的综合通道。大力推进以港口为取向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深水泊位和两岸直航港口的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的立体交通网络;积极应对港口发展新态势,营造优质高效便捷的环境,进一步扩大海港、空港的开放功能,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服务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通道。

——发挥经济支撑带动的优势,建设海西创业型宜居城市。顺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新要求,立足一湾两翼三带”的空间布局,加快综合实力提升、城市规模拓展,不断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综合服务功能,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创业、宜居环境,建设繁荣、和谐、文明、生态的现代化城市。

——发挥闽南文化核心区的优势,建设海西文化旅游名城。做足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文章,加快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争取把泉州建成海峡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多元文化旅游中心。加强对台文化交流活动的整体化、品牌化、常态化策划,扩大泉台多层次、多领域文化交流,打响闽南文化品牌,持续扩大祖地文化在岛内的影响力,构建两岸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

(三)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至2012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东部地区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继续保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前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民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泉州台商投资区开发建设取得成效,泉台产业对接、金融合作、口岸开放、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持续走前列,支撑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中期目标(至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比全省提前2年、比全国提前5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发展方式更加科学,综合实力更加提升,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生态文明更加进步;海西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成为两岸产业对接与合作的主要基地和经贸、文化、旅游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支撑带动海西加快发展、推动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前沿区域。

——远期目标(至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万亿元左右,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当时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接近台湾地区现有水平,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海西现代化中心城市服务周边、服务两岸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显著增强,建立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长效机制,形成参与经济全球化、促进两岸和平发展的新格局。

二、发挥台港澳侨人文资源优势,构建两岸交流合作新平台

(一)创新泉台港澳侨交流合作机制。筹建世界泉商大会”平台,加强与泉籍台、港、澳、侨胞的联谊及国内异地泉商的联络,促进世界各地泉商加强市场、资本、信息等交流合作,凝聚形成建设海西、建设泉州的强大力量。构建泉台港澳服务业合作新平台,引入台港澳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跨境物流网络,建设区域物流中心。构建泉台港澳金融合作新平台,吸引更多的港澳金融机构到泉州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参股,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泉州企业到香港、台湾上市融资。构建泉台港澳市场营销新平台,鼓励支持泉州企业到台港澳设立营销中心、运营中心,扩大两岸四地贸易。构建泉台港澳旅游合作新平台,促进旅游协会(公会)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推动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对接延伸。充分利用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机制,巩固泉港合作八大平台”、泉澳四项合作”。

加强海外联谊,重点做好华裔新生代工作,筹办世界泉州同乡恳亲大会”和世界泉州青年联谊会”,贯彻落实归侨侨眷保护法,关心贫困归侨侨眷的生产生活。进一步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吸引更多的华侨华人支持海西和泉州建设。

(二)积极推动泉台多方位互动交流。密切与台湾同胞的沟通联系,不断拓展优势互补的合作空间。充分发挥泉州人重商善贾的特长,推动海峡两岸泉商联手开拓国际市场。持续办好海博会、鞋博会、(石)化博会、石博会、农产品采购订货会等重大涉台经贸盛会,着力整合提升涉台经贸交流平台功能。鼓励光电、信息、纺织鞋服、食品、陶瓷、茶叶等行业与台湾同业进行交流和互访活动,开展互惠合作,争取使泉州成为台湾重要行业协会在海西设立分支机构的集聚地。组织开展对台文化交流系列活动,推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完善泉台民间交流合作机制。推动泉台联合培训我市产业发展所需的紧缺专业人才,加强两地高校合作与交流,建立泉台教育机构在师资培训、学生互派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加强危机处理、安全保障与公共领域的交流,构建泉台海上安全合作平台,建立两岸海上救援与油污应急处置协作机制。推进泉台执法、司法协作。推动泉州与台湾有关县市对口联系交流活动向机制化、经常化、定期化发展。加强泉台青年、妇女的交流互动。率先试行两岸人员往来更加便利的管理办法,推进凡持有效往来台湾的通行证及签注的大陆居民”经泉金客运航线往来大陆与台湾本岛。

三、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构建海西东出西进的综合通道

(一)建设连接中西部的对台货运海上直航新通道。做好与海西交通发展规划的对接,加强航道、进港铁路、高速公路连接线、疏港快速路规划建设,全面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发挥湄洲湾南岸港区深水大港优势,规划建设肖厝、斗尾等深水泊位,重点发展大型液体、散货运输和远洋集装箱运输。发挥泉州湾两翼商业物流中心优势,加快推进泉州湾中心港区建设,大力发展对台集装箱运输业。继续推进深沪湾和围头湾港区及崇武港区建设,加快石井作业区的航道疏浚和万吨级泊位及集疏运通道的建设,推动沿海口岸开放为对台海上货运直航点。积极拓展泉台港口合作领域,重点加强与高雄、台中、基隆等港口对接,做大对台货运直航规模。深化与中西部海关业务分工协作,形成连接中西部的对台战略新通道。加快推进对台邮政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增设泉州对台邮件总包交换中心和建设围头口岸邮政物流中心,支持南安石井口岸邮政服务中心建设,构筑两岸通邮便捷通道。

(二)建设对台客运海上直航新通道。加强石井对台客运港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环城高速公路南(安)石(井)支线建设,全面提升对台客货运码头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发挥秀涂港区靠近中心城区的优势,规划建设海峡观光旅游国际邮轮码头。进一步做大做响泉金、泉澎客运航线品牌,增强中转衔接服务功能,扩大大陆居民从我市口岸赴台规模;积极推动海上客运直航航线延伸至台湾本岛,使泉州港成为直航金门、澎湖和台湾本岛的重要客运通道。

(三)建设对台空中客货运直航新通道。抓住泉州晋江机场获准对外开放的有利时机,争取早日获批为对台直航航点。加快实施泉州晋江机场改扩建工程,开辟国内外新航线,提高空中客货运能力。规划建设中心城区至泉州晋江机场快速通道,提高通达能力。吸引有关航空公司到泉设立基地或分公司,探索与台湾航空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开通泉州对台空中直航航线。

(四)建设连接内地、辐射周边的便捷交通走廊。集中力量加快一环两纵三横五联”的泉州高速公路网建设,尽快建成泉州环城高速公路和通达周边地区的快速通道。加快推进福厦铁路泉州段、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建设和漳泉肖铁路提速改造,争取开工建设长(汀)泉(州)铁路、宁漳高速客专铁路、沿海货运铁路泉州段,构建三纵一横四支”泉州铁路网络,形成南接珠江三角洲、北通长江三角洲、西达中西部地区的便捷交通通道。

(五)建设保障发展的现代能源网。加快石狮鸿山热电厂、晋江LNG电厂二期、南埔电厂二期、华电晋江电厂、惠安电厂等项目建设,实施一批500千伏、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做好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前期工作,完善泉州能源工业布局。主动对接国家智能电网发展规划,满足更加安全、经济、高效和环境友好的用电需求。积极发展太阳能、风力、生物质能、潮汐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输气管道建设,逐步提高民用燃气覆盖率,逐步推广工业锅炉窑炉煤、油改气和汽车、公交车油改气,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四、加强两岸产业合作载体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高水平建设泉州台商投资区。按照最开放、最优惠、最高效”的要求,抓紧推进申报的相关工作,力争早日获批。建立高效运作的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台商投资区的产业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台商投资区内光电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和企业研发中心等若干专业园区建设,积极发展港口物流、保税物流。进一步完善区港联动”规划,加快推进秀涂港及港后区建设。积极争取将泉州台商投资区同时列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区内设置海关特殊监管区,设立泉州保税港区,赋予土地、产业、财税、金融等先行先试政策。支持在泉银行全面参与台商投资区的开发建设,探索在台商投资区实行泉台共同开发、运营模式。

(二)规划建设若干个海峡两岸产业对接合作园区”。加快沿海经济产业带和临港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以园区为载体,加强与台湾科技园区的点对点”对接,有效承接台湾产业转移,推动五大传统产业整合提升和五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形成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石化专业园区。推进泉港台湾石化专区”规划建设,重点发展合成纤维、合成塑料、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鼓励台商与泉州石化企业共建海西石化产业研发中心,把石化专区打造成海西对台产业合作的新载体。大力推进泉港、泉惠石化园区建设,以福建炼化一体化、中化重油加工等项目为龙头,带动中下游产业发展,形成千亿石化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基地。

——光伏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洛秀光电半导体产业基地、惠安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鲤城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着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与台湾光伏产业的合作,重点发展物理法生产多晶硅、非晶硅及CIGS薄膜三大系列产品,促进产业链延伸、衔接、完善,努力建成我国重要的太阳能硅材料及硅基薄膜太阳能生产及应用基地。

——装备制造业园区。依托晋江、南安福建省装备制造业重点基地”,统筹产业分工,重点发展纺织、石材、制鞋、食品、包装印刷等民生产业装备,加快发展石化、汽车配件、工程机械、航空零部件等重大技术装备,大力引进生产数控机床、数控纺织机械等精密机械,建设海西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船舶园区。依托斗尾港国家级修造船基地,高起点规划船舶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主动承接台湾修造船产业转移,形成船舶配件生产基地。着力发展船舶修造及机电仪表产业链、船舶中间产品配套产业链、船舶工业配套产品产业链,建设海西重要的修造船集中区。

——生物医药园区。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泉州(永春)生物医药业公共服务平台和生物制药工程研发中心,重点发展天然植物药物种植、开发、药用及实验动物应用开发、功能性食品开发、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研发,以及优势化学药品、医疗器械等领域,吸引国内外尤其是台湾综合生物医药项目落地永春生物医药园区,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建设海西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信息与软件产业园区。加快规划建设泉州软件园,整合提升泉州开发区国家级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和江南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开发、通信网络、微波电子、消费电子、动漫创意等高新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一批龙头企业,提升微波通讯、安防电子等优势产业的科技竞争力,着力吸引台湾软件服务外包转移及台湾地区创意设计师入驻创业,促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创意产业发展,推动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接。

在做好以上园区基础上,支持条件成熟的县(市、区)逐步规划建设新的对台产业合作园区和台商投资基地,有效承接台湾优势产业和项目的转移。

(三)整合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进石狮台湾纺织服装研发中心等一批载体建设,借鉴台湾先进技术和管理营销经验,做精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链,着重促使研发、营销等环节高端化,加快推进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巩固海西优势传统产业集群地位。鼓励企业推进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开发新材料、新产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步伐,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深化品牌带动”战略,形成以品牌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协作的产业联盟,推动泉州制造”向泉州创造”转变,争创中国世界名牌。

(四)推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建设。依托泉州台商投资区、惠安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南安海峡科技生态城等载体,形成包括专项资金投入、引进台湾风险投资基金等的多元投入体系,加快建设全国首个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培训试点示范基地”。创新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体系,在台资企业中建设一批自主创新品牌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加速两岸产业融合与发展方式转变。

(五)建设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加快环城高速、疏港支线等物流通道和园区、专业市场建设,打造以湄洲湾南岸、泉州湾、围头湾等区域为主、辐射周边、服务内地、联结两岸的现代物流基地。在湄洲湾南岸抓紧规划建设连接中西部的区域物流中心,加快建设海峡石化产品交易中心”,构建海峡两岸石油和液体化工物流中心。在泉州湾加快发展集装箱运输,推进泉州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仓库、海峡西岸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中心、秀涂、石湖港后区保税物流等项目建设,构建海峡两岸集装箱中转物流中心。在围头湾加快晋江围头保税物流中心、南安石井水产品保税仓库及水头石材保税市场等建设,构建对台重要大宗货物交易与集散中心。支持海峡两岸产业对接园区”设立保税仓库,发展对台保税物流。加强两岸物流业合作,大力引进台湾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建立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部件、原辅材料配送中心。推进流通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专业市场升级改造,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推进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发展若干个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

(六)加强泉台现代服务业合作。发展壮大会展经济, 推动各种对台经贸、文化大型会展整合提升和功能拓展,努力建成海峡西岸重要会展城市、区域性会展中心。以各展览馆、各专业市场为载体,将定期的展会和日常的展销活动相结合,鼓励专业会展逐步实现同步举办网上虚拟会展,全面提升会展业发展水平。引进台资专业服务机构和服务外包,支持台商以独资或控股方式,投资泉州现代服务业。鼓励支持台资企业在泉设立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采购中心等,争取在创意、会计、信托、医疗、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等领域的专业资格认证和机构入驻方面实现率先突破。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引进台湾数字内容产业、软件设计业,加强网络资源整合,加快信息技术服务推广应用。

(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优质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推进6类14种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基地化、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品牌化建设。抓好茶叶、水产品、果蔬、花卉、食用菌五大优势产业区域和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壮大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真实施《海峡两岸(泉州)农业合作试验区规划》,继续办好泉台农业合作项目洽谈会,组织参加海峡两岸茶博会、花博会,建设海峡两岸(安溪)茶业合作示范区等一批泉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办台湾农民创业园、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扶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休闲产业,支持台湾农民来泉投资农业开发。建设泉州台湾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中心,积极争取将泉州口岸列为入境植物种苗指定口岸,扩大泉台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产品贸易、渔工劳务、农产品加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泉台林业交流合作,积极实施闽台(泉州)木麻黄等海岸防护林优良种质资源收集繁育基础建设项目。加强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泉台农产品加工合作区。鼓励台商以合资、合作、独资、承包、租赁、参股、收购等方式投资农业领域。以南安石井闽台农产品市场为基础,加强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建设,办好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打造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区域物流集散中心。

(八)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合理布局临港工业,积极稳妥推进填海造地工作。加快发展海洋渔业,以深沪、祥芝、崇武3个国家级中心渔港为主,发展优势捕捞业。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建设生态型海水养殖和海水产品加工基地。争取在晋江、石狮设立泉台渔业加工合作示范区,在惠安大港湾设立台湾渔民生态养殖创业园。积极推进泉台渔工劳务及渔业合作,建立崇武渔工劳务派遣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闽台水产品交易市场。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海洋药品与生物制品、海洋保健食品、海洋精细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强现代航运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推动两岸航运人才培训合作,发展海员劳务产业。

五、争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构建对台先行先试的重点区域

(一)创新泉台经贸合作模式。积极推进泉台双向投资,推动建立泉台产业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简化赴台投资审批程序,加快审批和核准节奏,率先在促进两岸贸易投资便利化、台湾服务业市场准入等方面进行试验。争取在石化、船舶制造等方面放宽台资股比限制等准入条件,允许台湾居民参照港澳居民的有关规定在我市设立个体工商户。开辟台商投资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精简审批事项,对高科技先进行业等鼓励类项目的台商投资实行直接登记制。积极争取对台合作重大项目的用地指标。运用股权转让、收购兼并、合资基金、证券投资、产权置换等多种利用台资的有效方式,推进国有资本、民营资本与台商资本融合发展,联合参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战略并购重组,联合参与市政工程、港口码头、城际铁路、公共交通、航空机场、供水供气等公用基础性领域的建设运营。深化行业协会改革与发展,鼓励行业协会在扩大两岸行业深度交流合作上先行先试。

(二)优化对台大通关环境。深化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推行风险式分类通关、担保通关、无纸通关、提前报关以及属地报关、口岸验放”、多点报关、口岸验放”等新型通关作业模式,全面提升对台大通关的整体效能。推进以分类监管和口岸分流为核心的对台小额贸易监管模式改革,建立海关区域台资企业专项服务机制。争取在泉州港重点作业区设立对台合作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重点推进在泉州台商投资区设立以对台合作为主的保税港区,在湄洲湾南岸设立以石化、船舶和承接中西部出口货物为主的保税区,在海峡两岸产业对接合作园区和其他台资企业密集区域设立海关保税物流中心。

(三)拓展两岸金融合作领域。依托泉州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产业对接合作园区、对台小额贸易市场、海峡两岸(泉州)农业合作试验区等平台,争取率先实施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试验政策,在吸引台湾金融机构参与泉州金融机构的增资扩股或改制、互设金融分支机构、开展离岸金融业务、两岸金融信息共享、银联卡合作、解决大陆台资企业融资问题等方面先行试验。进一步扩大新台币兑换业务办理机构。鼓励台资在泉设立金融中介机构和其他金融服务机构。争取建立泉台港澳侨合资的泉州发展基金”,发展泉台民间合作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拓展台湾金融资本进入泉州的渠道,为在泉台资企业等提供金融服务。建立泉台产权交易市场”,探索引入台湾上柜和兴柜交易机制。

(四)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方式,试行对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的表格化审批。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新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生物医药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和高端环节。注重吸引跨国公司来泉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营销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支持自主品牌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建立健全进出口预警、产业损害预警和反技术壁垒等工作机制,积极推动企业加入跨国采购链,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认证。鼓励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加工制造等业务。支持有条件企业开发境外资源和市场,收购或参股国际品牌、营销网络、研发机构。推进省级开发区扩区、调整、升级,支持洛江等县(市、区)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推进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区域有机整合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发挥泉州出口加工区在对外经贸合作中的作用,探索将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向口岸延伸的方式方法。

(五)积极推进其他综合配套改革。积极争取成为较大的市”,力争尽快获得地方性立法权。适时、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主动对接国家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进一步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革和境内外上市融资,开展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引导企业发行债券。增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新一轮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强化绩效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推进科学、民主、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依法保护台胞的正当权益,为台胞投资兴业、交往交流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六、加强规划区协调建设,构建海西创业型宜居城市

(一)加快构建现代化大城市框架。主动对接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加强与海西其他19个城市的合作,深化闽西南五市、闽粤赣十三市的区域协作,提升与台湾地区城市的对接能力。按照298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和980平方公里的中心主城区范围,以及一湾两翼三带”的空间布局,整合城市资源,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加快一湾一环”建设步伐,有序推进东海片区、晋江南岸综合商务片区、城东片区、北峰丰州片区、洛江片区、洛秀片区、石湖港口物流片区等的建设,将环泉州湾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后劲强、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创业型宜居城市。认真做好城市规划控制区北翼规划建设,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和连接莆田、福州的重要区域。积极推进南翼规划建设,打造围头湾地带、环金门岛区域对台合作先行先试前沿平台和连接厦门的重要区域。推进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市镇规划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构建城市、城际快速通道,在2012年建成环城高速公路。完善、畅通城市道路路网,重点推进中心市区四个通道”建设(火车站至中心市区通道、东海片区后渚至城东片区通道、中心市区至晋江机场快速通道、泉州湾跨海通道)。加快晋江两岸滨江环路及配套工程建设。加强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环泉州湾大公交。规划建设中心市区至晋江、石狮、南安、惠安、泉港等周边市(县、区)的城市轻轨,以及中心市区到周边市(县)和港口、机场、车站的城市快速路,强化各组团间的同城效应”。协同推进与厦门、福州等城际轨道系统规划建设,实现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有效衔接、无缝换乘。

(二)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晋江下游两岸总部经济区建设,吸引区域内外企业总部集聚到中心城市,增强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功能。发挥泉州作为台胞主要祖籍地的优势,吸引台湾企业、研发机构及台资服务业在中心城市设立企业总部和研发基地,为两岸经济的互动交流搭建城市平台。加快建设现代商贸中心,进一步提升城市金融服务水平和信息、咨询、会计、中介等服务功能,吸引台湾百大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在泉设立办事机构。推进配套要素集中的城市生态宜居片区建设,使之成为城市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有序推进城管、创卫、创模、交通综合整治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加强城市住宅小区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质,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

(三)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完善激励自主创新政策,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用好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平台,鼓励企业设立和提升研发机构,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建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和国家级企业实验室,加快推进海西工研院通信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参与全国性专业标准化技术平台建设,与台湾企业建立泉台标准化交流机制。鼓励泉台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建立技术创新联盟、科技产业联盟、科技合作基地。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认真实施五大国家级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等载体建设,推动泉州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台湾科研机构合作,联合构建两岸研发技术创新中心。

(四)建设人力资源强市。增加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投入,完善落实对本地优秀人才、引进人才的生活保障、子女教育、科研工作、创业发展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建立健全适合人才引进培养的工作机制。建立人才开发和引进目录,对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生物医药、汽车及配件、船舶修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紧缺人才作出近期和中长期安排。抓好两岸人才交流合作既定政策的落实,鼓励台湾有关领域人才到我市创业,做好台湾地区居民申报评审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以及大陆高校毕业的台湾地区学生在泉就业等工作。继续办好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设和管理。深化户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

七、提升城乡统筹水平,构建全面繁荣的发展格局

(一)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统筹区域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山海协作,支持各县(市)推进中心县城和小城镇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人口相对密集、产业支撑带动力较强的新市镇和中心镇,并按小城市标准逐步完善商务、医疗、教育、文化、市政、环保设施,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每年帮扶一批扶贫开发重点村、创建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总结推广百企联百村”、文化先导型新农村”等经验。积极争取中央、省对老、少、边、岛等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出台落实相关配套措施。完善农村七大员”管理制度,加快发展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健全农村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相关政策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和价格调节机制,促进产业发展、布局优化和节约集约用地。以村党组织建设为核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工作机制。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提级改造步伐,推进城市公交向农村拓展。加强县乡防洪减灾体系和水利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海堤除险加固、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等城乡防洪防潮工程,强化以金鸡拦河闸为枢纽的晋江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配置平台的作用。推进湄南供水二期等一批供水工程和桃源水库等沿海地区备用水源工程建设,组织实施山美灌区(北高干渠)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强水资源管理,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山美水库等水资源保护。积极做好闽江北水南调西线跨流域调水项目的研究论证和前期工作。深入实施造福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沼气工程。加强农村电网建设管护。加强农村危旧房和石结构房改造。统筹推进城乡电信、邮政、供水、供气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农村信息化示范村,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步伐。

(三)大力发展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优化中心市区教学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科学发展高等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关心老年教育、特殊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市、县、乡(镇)、村四级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每县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推进万千百十”文化下基层惠民服务工程,持续开展三下乡”、欢乐泉州”等各种公益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持续抓好人口计生工作,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等问题的综合治理,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新型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中心市区卫生资源布局,每年抓好一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重点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强化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所为基础的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四)加强民生保障工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市场就业机制,到2012年全市城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每年6万人以上,继续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城乡就业比较充分。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力争2012年底全市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50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7%以上;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农民工养老保险等制度,探索建立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大力推进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继续实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节能减排。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重视引进、应用台湾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探索建立泉台节能技术交流中心和资源综合利用交流中心;加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落后产能,继续保持单位GDP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环境审批制度,严把新上项目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实施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争取2012年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65%以上。强化森林生态保护。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加大生态公益林、湿地保护,加强林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确保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8%以上。强化水土流失治理,重点抓好小流域综合整治、坡耕地整治、崩岗治理和矿山开采区治理等项目。强化污染综合整治,深化近海水域、晋江洛阳江流域及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完善晋江、洛阳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推动实施企业环境污染责任险、绿色信贷等政策措施;实行地区污染排放总量削减补偿政策,积极申请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加强城市内沟河、噪声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大城市污水处理厂收集管网建设力度,争取到2012年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8%、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制定实施重点乡镇环境治理规划,深入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和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持续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加强区域环境安全危机防范,提高环境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和应对能力。

(六)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深化平安泉州”建设,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推进城乡和谐社区、村(居)建设。加强法律服务和援助。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畅通信访渠道。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深入开展食品药品放心工程”。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防范、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八、大力弘扬闽南文化,构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一)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充分发挥泉州作为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的优势,出台实施《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建设好省级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示范园区),设立2个市级、11个县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及300个展示点。支持、复办重大传统民俗活动,定期举办闽南文化节”,打响闽南文化节”在海西和两岸文化交流中的品牌影响。加快编纂《泉州文库》、《泉州南音集成》等一批闽南文化史籍典藏,重视闽南学(泉州学)文化学科建设,传承闽南文化。统筹推进泉州古城保护利用改造复兴工程,突出抓好古城的传统风貌、视域空间、街巷肌理和人文遗产的保护,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保护,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扩大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的对外影响,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

(二)深化泉台文化交流。打响郑成功文化、妈祖文化、南少林文化等品牌,加强南音、戏曲及民间民俗歌舞文化交流,拓展涉台文物和族谱研究保护、泉台文化学术研究推介、宗教交流三个领域。以台湾中南部为重点,每年组织一批项目入岛交流。举办和提升泉州南音国际大会唱、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郑成功文化节、泉澎乞龟”、妈祖会香、泉台谱牒展示、闽台对渡文化节暨石狮蚶江海上泼水节、清水祖师文化和保生大帝文化研究与交流、泉州文化台湾行等一系列活动。以结对联谊、牵手海峡”为主题,采取地方对地方、行业对行业、团体对团体、学校对学校、宫庙对宫庙、宗亲对宗亲的模式,多方位多形式互动,扩大泉台民间文化交流,拓展对台文化交流空间。加强对台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场”(南音艺苑、梨园古典剧院、木偶剧院、高甲剧院、歌舞剧院、艺术中心)、馆”(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博物馆、泉州海交馆、郑成功纪念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声”(电台刺桐之声”频率)、屏”(闽南语电视频道)、报”(《泉州晚报·海外版》及各种侨刊乡讯)、刊”(《闽南》杂志)、网”(泉州网、闽台缘博物馆专题网站)等对台文化交流载体的作用,提升对台宣传和文化交流成效。特别要大力支持闽台缘博物馆建设,突出展览特色,提升综合功能,把闽台缘博物馆建设成集闽台地方文献中心、闽台文物收藏中心、闽台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台情研究中心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展示窗口。

(三)培育壮大文化产业。组织编制《泉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依托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培育一批专、精、特、新文化企业。培养地方戏曲编、导、演人才,鼓励支持文艺精品创作,推动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等优秀传统文化市场化运作、传播、推广。立足我市产业布局和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和工艺品设计、服装鞋帽设计、影视制作、广告业、游戏动漫、文化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推进安溪铁观音茶文化、惠安石雕木雕文化、德化陶瓷文化等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两岸文化产业互补合作对接,规划建设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合作中心。发挥晋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作用,加强泉台体育产业交流合作。

(四)发展特色自然文化旅游。出台实施《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问题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复建清净寺新礼拜堂、伊斯兰文化展览馆等一批海上丝绸之路”保护项目,保护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充分展示泉州历史文化名城和多元文化特色,打响以中外文化交融为特色的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品牌。规划建设国家级郑成功文化旅游区、海峡闽南民间音乐舞蹈展示中心,推进泉州南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南音、南戏、南建筑、南少林、南派工艺五南”文化内涵,打响以闽南文化为特色的海峡”旅游品牌。加强泉州清源山、德化戴云山和石牛山、南安天柱山、安溪云中山、永春牛姆林等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整合生态旅游资源,打造精品生态旅游项目,构建泉州绿色”生态旅游圈;加快崇武、深沪、衙口、石狮黄金海岸等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高品位的综合性滨海旅游区,构建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蓝色”生态旅游圈。依托特色旅游品牌,深化两岸旅游市场合作交流、景区景点合作开发,大力开展以两岸一脉”为主题的旅游推介,共同打造郑成功文化史迹旅游品牌,鼓励和支持泉台旅游业在旅游项目、旅游线路、景区对接等方面协同运作,不断完善泉金、泉澎、泉台旅游双向对接,扩大双向旅游规模,提升泉台旅游合作层次和水平,打造两岸互动的海峡旅游圈。

九、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力推进《意见》的贯彻实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推进泉州新一轮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大力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社会稳定、党的建设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公正选人,科学用人,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负责、敢于问责,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精心组织实施。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倍加珍惜机遇,坚持四求作为”,按照求先行、求持续、求提升、重人才、重运作、重责任”的工作要求,把贯彻落实《意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工作任务来抓,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提高决策咨询和调查研究能力,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意见》以及中央和省已经或者即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跟踪研究,抓紧制订工作计划和相关配套措施。着力推进重大政策、重点项目、重要资金的落实,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落实工作责任,切实把本意见的目标和任务列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的考核内容,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加强督促检查,把贯彻落实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范围,作为工作实绩评定和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

(三)持续实干实效。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找准定位、主动融入,努力争取上级的政策支持,积极推进先行先试,不断拓展作为空间。坚持实事求是,既要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实施,又要科学谋划、量力而行。要认真做好与省里组织编制的《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对接,认真落实各项工作重点,具体细化成可以对接运作的项目。各级各部门要加强与中央部委、省直单位的沟通衔接,主动汇报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和省《实施意见》的情况、存在困难和问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项目和政策支持,争取更多的工作和项目纳入省、国家年度计划和十二五”规划盘子以及中长期规划。要注重运作,遵循规律,讲究方法,对于当前正在推进的工作,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加快组织实施;对已经明确的重点工作,要抓紧推进前期工作,研究制定具体措施,成熟一项,启动一项;对于暂不具备条件的项目,要做好可行性研究,结合十二五”规划及中长期规划的编制,列入工作计划。

(四)营造合力氛围。要结合全市正在开展的弘扬惠女精神、提振创业激情、促进科学发展”活动,认真制定宣传方案,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意见》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大力宣传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成效、做法和经验,充分调动全市上下、方方面面、海内海外支持海西、建设海西”的热情和干劲。要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广泛凝聚海内外、社会各界、各个方面的智慧和力量。要及时总结加快推进海西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典型示范效应。要大力弘扬爱拼敢赢、敢闯敢试的精神,攻坚克难,艰苦奋斗,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持续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新的应有的贡献。

标签:黄石 鸡西 清远 张掖 大兴安岭 保山 房产推销 玉溪

巨人网络通讯声明:本文标题《泉州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本文关键词  ;如发现本文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告之我们,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本站内容系统采集于网络,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 相关文章
  • 收缩
    • 微信客服
    • 微信二维码
    • 电话咨询

    • 400-110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