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个晚上
产业发展史的重要转折点,往往出现在意想不到的时间,甚至出现在意想不到的事件,正是这些时间和事件改变了产业发展进程,使人们在回眸历史时不得不停下脚步,反复沉思。
2009年2月16日———全球经济快速衰退中的普通一天,与往日中的一天并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中国南方正处在气温高升的反常气候中,中国北方却处在大雪纷飞、气温骤降的倒春寒里,使人们在谈论金融危机带来的种种变故时,又多了一个有关天气的话题。
2月16日晚21点48分,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出现了一则停牌公告,公告来自东软集团。公告内容如下:
经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连华信)初步磋商,公司拟与大连华信通过合并方式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具体方案尚需向相关部门进行政策咨询及方案论证。因该事项尚存在不确定性,经公司申请,公司股票自2009年2月17日起停牌。
公司拟在本公告刊登后30日内按照相关规定,召开董事会审议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公司股票将于公司披露该预案后恢复交易。若公司未能在上述期限内召开董事会审议该预案,公司股票将于2009年3月19日恢复交易,并且公司在股票恢复交易后3个月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一则不过200多字的公告,却使这个夜晚不再寻常,中国软件与服务外包业将因这个公告和这个夜晚,转换了时代,从群雄逐鹿到巨头争霸,产业规模发展的时代启动了。
公告在这个夜晚的更晚些时候,便陆续出现在部分国内网站上。2月17日,几乎国内各大网站都迅速转发了公告消息。随后,英国的路透社也全文发布了这则公告,并对两家公司作了简介。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同业者,没有谁敢忽视这则公告。
对国内同业者来说,这则公告蕴含着两大含义:中国软件与服务外包业的并购整合时代来了,不论你愿意不愿意,以往无论公司大小能力如何、都有一块田地可秋收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没有规模、缺乏市场及创新能力的企业,退出或被整合已成为其最好出路和选择;与此同时,整个产业将从激情岁月进入英雄时代。没有英雄的时代是悲哀的,英雄掌控天下的时代,才是一个时代应有的风姿,有如被一束束淡黄的迎春花点缀得温柔灿烂的早春三月。
对国外同业者来说,这则公告绝不是什么好消息,在国内外市场他们将从此多了一个日渐强大的竞争对手,产业国际巨头的身影里将添中字号,独霸天下的时代将被终结。
有家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当该报记者将公告消息告知国内一家外包公司高层时,其感到又震惊又可惜。震惊是因为没想到两家如此之大的公司竟然能合并,尤其是两家公司合并后,将把国内所有竞争对手远远抛在后面;可惜是因自己也曾有合并机会,去年4月29日,因在国内主板的IPO申请在发审委未获通过,华信高层曾找该公司探讨合并可能,但因种种原因未果。
对该公司来说,曾经可能的合并美景已永远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但该公司高层的话,传达出两个清晰的信息;第一,王者的产生已令同业感到畏惧,而从华信能找到其谈合并看,该公司应也是业界重要力量,这样的公司都产生了畏惧心理,行业绝大多数公司的心理可想而知;第二,华信寻求曲线上市的意图很明显,在市场纷纷猜测两家公司资产重组是谁先抛出橄榄枝时,已因此有了明确答案。但是,无论是谁先抛出橄榄枝已无足轻重,因为对双方、产业、大连市、国家最有利、最圆满的结局已经出现。
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次整合
从合并双方来看,东软是中国首屈一指的IT解决方案、软件与服务外包供应商,并有三所软件学院,产业链完备,具备当下行业发展所需的绝大部分软硬资本。2007年,东软实现销售收入37.4亿元,其中1.4亿美元的收入来自国际市场,这一离岸外包收入额度比排在第二、第三位的企业加起来的总和还多,2008年实现集团整体上市。东软现有员工1.5万人,是国内同业中员工人数最多的企业。
华信1996年成立,比1991成立的东软晚出生5年,其国内市场占有率不大,离岸外包是其主要市场和收入来源,近两年其离岸外包收入一直居国内第二位,仅次于东软,目前有员工4000多人。华信是国内老牌软件与服务外包公司,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非常好的口碑,技术实力雄厚,几年前微软选择入股国内企业时,这个企业就是华信,虽然此选择也有政府意愿,却也充分显示华信的良好资质。
从市场结构来看,东软三分之二的市场在国内,三分之一的市场在国外,要想成为国际巨头,没有相当数额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及收入作支撑,绝不可能。为此东软近年来加快了国际市场步伐,除传统的日本市场外,已开始在欧美市场布局。虽然开拓该市场很难,但必须走出这一步,没有这一步,称霸国际市场也是奢谈。就眼下而言,日本还是东软的主要海外市场,其年1亿多美元的离岸外包收入中,80%来自日本市场。
华信同样如此。其国际市场虽涉及日本、英国、美国、意大利、乌兹别克斯坦,孟加拉等国,但绝对市场仍在日本,在其年4000~5000万美元的收入中,80%~90%来自日本市场,这一点与东软相似。
东软和华信的资产重组从市场线的互补度来说,可谓相得益彰,相映成辉,堪称完美。
据商务部相关数据,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份额大约为4000亿美元,但美日欧市场就占了三分之二,其中美国所占市场份额略高。如果将东软和华信所占的日本市场份额相加,其未来将成为日本市场从事离岸外包业务的重要国际巨头,而且这一市场份额还将因两家合并产生的巨大效能而迅速增加。
两家企业的第一桶金及负责人的专业背景,也颇多相似之处。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是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应用博士,其当年能与日本阿尔派合作,这一身份及其领导的三人小组的专业能力起了重要作用,也因此得到来自阿尔派的第一笔研发资金5万美元。多年后,当东软已在业界获得相当美誉度时,刘积仁曾在一些场合谈到这笔资金得来的原由,并笑言当时把资金额说大些就好了。5万美元后不久,东大阿尔派诞生,之后东软诞生,今天的东软与日本有不解之缘。
华信总经理刘军在谈到其企业史时,曾对某媒体记者说到;“我们几个创始人都是软件开发出身,一无背景二无资金,而软件外包业务正好具有成本低、技术门槛不高、主要靠人力完成的特点,没人做就是我们的机会。”华信这些年的主要市场就在日本,也与日本有不解之缘。
同样的专业出身创办公司,同样靠日本市场起家,同样在业内享有好口碑,两家企业的合并从两个掌门人来说,可谓门当户对,珠联壁合。
从两家企业的股权结构来看,外资背景都很充分。两家企业的外资股东多为产业巨头,为其未来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企业人员规模来看,东软的1.5万加上华信的4000,一个近2万人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已在中国诞生,虽然与印度几大同行4、5万人的企业规模相比,2万人的规模仍很小,但没有今天的2万,明天的4、5万、乃至后天的10万,永远也不会有。重要的是,中国的行业巨头已经上路,其已具备与国际巨头抗衡的初步资本,成为行业国际巨头只是时间和未来发展速度问题,这就是第一步的成功。有了第一步,就不愁没有第二步第三步,直至站在世界舞台中央。
再从国际市场规模来看,东软的1.4亿加上华信的5000万,近2亿美元的离岸外包收入虽与国际外包巨头相比差距甚远,但可对日本外包市场形成一定垄断之势,其行业国际巨头的身份有望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得到初步实现。
从产业发展来说,两家企业资产重组,是产业重要重组的第一单,其预示着产业重组并购大幕已拉开,这在产业发展史上是个重要的分水岭。
来自赛迪顾问的两个数据值得关注:
一是中国有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30多万,但规模企业寥寥,民企与外商独资企业占企业总量的82.7%。其中,从事ITO业务的占企业总数的92.9%,ITO业务占整体业务70%以上的占78.8%,从事BPO业务的占33.5%,BPO业务占整体业务70%以上的占9.8%,ITO与BPO比例均不少于业务总量40%的占11.4%;二是企业项目合同金额普遍较小。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只占合同总数的1.6%;金额在500~1000万美元之间的占1.9%,金额在100~500万美元之间的占7.7%,金额在50~100万美元之间的占12.7%,金额在50万美元以下的占76.1%。还有一点,可接500万美元以上合同的企业寥寥。
这两个数据说明中国软件与服务外包尚处于产业初期,企业创新能力和接单能力非常弱,低端外包仍是主流。从去年夏天开始,已有相当数量从事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倒下或陷入困境。
东软与华信资产重组,预示着产业从此时开始,将逐步结束小散乱、集中度低、规模企业不多、创新能力不强、没有与国际巨头抗衡资本的局面。只有产业具备合理的集中度,市场高速成长、企业规模扩张才有可能,产业巨头诞生才有土壤。
缺乏巨头的产业一定是脆弱的,就像到处可见的一棵棵小树,虽然数量众多,但在各种人为及自然灾害面前,没有任何抗打击能力,只有那些四季常青的大树,才是经历了各种岁月历练的常青树,缺乏大树的产业,永远无法承载起国家的希望和国人的厚望。
从大连市政府来看,两家企业合并应是其意想不到、却又深切盼望之事。
大连是中国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重要发源地,城市命运也因了软产业的兴旺而改变,大连软件园闻名中外,不仅成为中国优秀企业聚集地,也成为绝大多数行业国际巨头聚集地。走在大连街道上的人,半数以上是软件人,如果大连的哪些地方被填海造园,这个园绝大多数是软件园。有人将大连誉为中国的班加罗尔,这显然不是大连的目标。在涉及大连的两大电视广告中,其中一个就是“大连,中国软件与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这说的是现在,在可预见的将来,这句话有可能改变为“大连,世界软件与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
如果说大连是中国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摇篮,产业重要重组第一单发生在这里,两大企业都成长于大连,就不足为奇了,如果发生在别处反而不合规律。
这个重要的资产重组,改变的不仅是整个产业的发展进程,而且将改变大连软产业的结构和企业布局。重要重组已经发生,接下来就是对第二、第三个重组企业是谁的猜测和期盼。对行业其它企业来说,不紧跟兼并重组潮流,将越来越缺乏生存下去的余地,即使在夹缝中获得生存之机,最终的命运也清晰可见。企业家都是聪明的,没有谁会为自己选择死亡之旅。由此,大连的软产业将逐步进入规模发展期和产业成熟期,对一个以软产业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城市来说,这样的结局是其梦寐以求的目标。
最后从中央政府来看,随着制造时代成熟,现代服务业发展已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甚至已迫在眉睫。
中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非常薄弱。虽然中国近些年来一直是吸收外商投资的第一大国,但从国际投资的领域来看,三分之二在服务业,而中国的外商投资绝大部分在制造业。这种局面的产生,与国家前30年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有关,虽然现代服务业也有了长足发展,但从发展环境、发展政策、对外开放度来看,中国现代服务业仍处于起步期。中国现每年有500多万大学生毕业,但有三分之一的人找不到工作,且有比例加重之势,而大学生合适的就业岗位是现代服务业,这些都说明中国的服务业时代远未到来。
可喜的是,今后30年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行业开放度也会越来越大。在这一轮发展期,软件与服务外包是被政府寄予厚望的产业,希望其成为中国现代服务业、中国服务贸易额大幅增长的重要领军产业。但从目前来看,这一愿望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既有发展环境不充分的原因,也有行业仍处初级阶段的原因。有人认为该产业作为中国现代服务业的启动产业,市场规模不够大难以担此重任。但该产业市场规模增速很快,2007年中国软件与服务外包的市场份额是20亿美元,2008年已达40亿美元,1年间增长了一倍,这个增速是惊人的。只要企业发展能力大幅度提升,产业前景就不可限量,中国的制造业也将因此受益。重要的是,政府对此寄予的厚望将变成现实。
中国软件与服务外包业的新时代已悄然开启,第一个巨人已经诞生,没有什么比这一点更令人欣喜。虽然如何重组最有利、怎样将资源效益最大化、怎样取得双方股东的全力配合与支持,是两大企业短期内必须解决的问题,但大趋势已在面前,资产重组的阳光已丝丝缕缕照耀着两大企业,谁会为几片难成大势的乌云而放弃头顶之上的大片阳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