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的说法已经过时了,中印之间争夺“全球总包商”地位的竞争已经悄然展开
冀勇庆/文
11月29日,当泰姬陵酒店里的枪声沉寂之后,印度总算恢复了平静。在这场历时59个小时的恐怖袭击中,有将近200人丧生,其中包括数十名外国人。
经过这次惨烈的恐怖袭击之后,孟买立志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信心遭到重大打击。国际投资者纷纷关闭孟买的办公室,他们终于意识到印度的问题还真不少。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民族和宗教的国家,印度从来都没有形成过一种非常有凝聚力的统一价值观,这也使得这个国家一直处在一种撕裂的状态之中。每过一段时间,印度就会有冲突发生,特别是在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和1.4亿印度穆斯林之间。在这次恐怖袭击中,恐怖分子在枪决人质之前还大声地问道,“还记得巴布里清真寺吗?”他们指的是在1992年的时候,因为巴布里清真寺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全国性的动乱,导致了2000多人丧生。
所谓祸不单行,因为全球金融危机本已让印度遭受重创,特别是印度的支柱产业服务外包。2007年上半年,印度外包企业签订了48份主外包合同,总金额超过55亿美元,而今年上半年他们却仅仅只拿到了8份类似的合同,总金额仅为7.67亿美元。著名分析机构Forrester预测,美国金融服务公司在印度的IT投资明年可能将会减少15%~20%。
不过即使遇到了如此多的难题,脚步蹒跚的印度仍然是全球的亮点,也是发展速度能够与中国相提并论的唯一国家——过去3年印度的GDP保持了9%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个数字虽然可能在今年下降到7%左右,但是仍然相当可观。
目前中国的问题也不少。今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将首次低于10%,并有可能在明年进一步降到8%左右。从今年11月份开始,当珠三角和长三角几十万的民工提前返乡的时候,任何人都可以感觉到中国制造也出问题了。
在过去,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他们分别承接了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浪潮,并成为全球化分工的受益者,被称为Chindia。如今,他们该如何应对这次严峻的挑战呢?
可以肯定,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明年几乎所有的欧美发达国家都将出现负增长,全球经济需要中国和印度来拯救,因为只有这两个大国仍然能够保持7%以上的GDP增长率。但是,中国和印度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外界强加给他们的定位,他们正在加速进军对方的优势领域,争取成为全能的“全球总包商”。例如,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大连这座城市甚至提出了成为全球外包中心的远大目标。而印度则在加速积累在高端制造业上的能力,如今已在汽车制造、医药制造等领域略胜一筹。在中国和印度的眼里,未来也许不会再有单独的世界工厂和世界办公室,而会是合二为一的全能供应商。
如今,中印之间围绕“全球总包商”的暗战刚刚开始,它必然还会随着金融危机的扩散而进一步升级。幸运的话,这也许会是一场双赢的战争。“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竞争会让更多的跨国公司进入这两个国家,这样中国和印度的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复制跨国公司的成功模式。当然,我们从印度企业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日前举行的《商业周刊》CEO年会上,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这样表示。
如果说印度企业有什么特别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坚定不移的全球化决心。一个最近的例子是印度最大的服务外包企业塔塔咨询服务公司(TCS)斥资5亿美元收购美国花旗集团在印度的全部离岸业务流程外包(BPO)业务,这也让中国的一些外包企业好生羡慕。目前TCS在中国已经有4家全球交付中心,致力于开拓亚太市场。实际上,国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已经将其部分IT系统外包给了TCS。目前,来自美国的收入在TCS营业额中的比例已经小于50%。
与此同时,印度企业在制造业的扩张也没有停止。今年3月,Tata Sons旗下的另一家企业塔塔汽车公司宣布以23亿美元的代价从福特手中收购了英国的豪华汽车品牌捷豹和路虎,据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旗下的悍马品牌也有可能落入塔塔汽车的手中。
据说全球钢铁行业形势大好的时候,国内某大型钢铁企业也曾经动过收购欧洲钢铁巨头阿赛洛的打算,最后却因为犹豫不决而让印度人米塔尔捷足先登,很多已经通过收购国外企业加速国际化的中国企业目前也表现不佳。与Tata Sons等印度企业相比,很多中国企业仍然没有做好全球化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