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浙江树人大学副校长、中国服务经济研究中心(CCSE)主任郑吉昌教授
核心提示:如果将工业比作是经济发展的地基,那么,对处于发展新阶段的浙江,服务业就好比是地基之上层层叠叠的楼宇,有着无可限量的自我延伸空间。然而,“小荷才露尖尖角”,浙江服务业下一步该怎么走,已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据浙江省统计局最新数据,今年1-5月,货运、通信、金融、保险、贸易等行业发展较快,其中铁、公、水路货物周转量增长22.6%,批零贸易销售额增长20.4%,邮政、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4.8%。浙江服务业增长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浙江服务业发展的抢眼态势,不仅为浙江企业界提供了一条投资新路,更是成为浙江经济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服务经济一时间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近日,本刊记者就此话题走访了浙江树人大学副校长、中国服务经济研究中心(CCSE)主任郑吉昌教授。
记者:在当前转型升级的经济大环境下,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点有何深意?
郑吉昌:浙江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型,从转型内容、转型特征、发展理念、发展结构、竞争优势可以看出,第三次转型的核心是创新。民营企业造就了浙江经济发展的体制优势以及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优势,但从创新角度而言,尤其是技术创新和流程创新,仍相当薄弱。从发展结构来看,浙江经济已达到一定水平,发展的重点也应当由工业转向服务业;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以工业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必然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服务经济社会,这也是去年的国务院7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观点:把发展服务业作为重大长期的战略任务。而在2007年9月21日召开的全国服务业工作会议上,曾培炎同志也提出要“走出一条服务业与工农业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尽快使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浙江这一东南沿海发达省份,更应该率先施行国务院提出的目标。
从浙江省的省情来看,提出大力发展服务业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第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要素流动,提高国民经济素质。浙江经济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凭借民营经济的体制优势、块状经济的发展模式优势,经济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其现有优势正在逐渐弱化。浙江工业过去走的是“轻、小、民、加”的路子,缺乏自己的品牌和营销渠道,处在国际价值链底端,在此情况下,浙江就要依靠发展服务业来提升创新水平,促进要素流动,提高国民经济素质。
第二,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提升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关键。产业集群、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然而近年来,浙江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遭遇了诸多瓶颈。浙江产业集群(主要是工业产业集群,如海宁皮革、绍兴轻纺、嵊州领带、永康五金)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要实现新一轮突破,尚需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会展服务、科技研发服务等,加快服务业发展。
第三,大力发展服务业也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必经之路。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发达的先进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得以发展的基础和市场,而健全的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又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依托和支撑。当前,浙江应从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的价值链末端走出来,发展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日益融合的趋势下,建立起有利于两者紧密接触和良性互动的机制和环境,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第四,大力发展服务业,更是实施“两创”总战略的平台。“创新强省”、“创业富民”需要抓手和平台,大力发展服务业能为其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美国商务部统计表明,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世界信息技术的重大发明,包括硅谷、康柏、苹果都是由风险投资进入而取得的,这样一种金融产品和投资机制,为创业者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同样,在浙江,改革创新金融业,也可为“创业富民”提供一个重要渠道,创业需要资金,发展金融业将大大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第五,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实施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重点。浙江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建设一个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既然是建设一个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就要秉持经济发展的总原则,完全可以依靠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新农村建设,拉动生产、消费,使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记者: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助于推动浙江产业升级步伐。具体应如何展开?
郑吉昌:第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使浙江成为全国金融业创新发展的先行区。金融创新改革走在前列,才能很好地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浙江属富裕地区,财力较强,同时当前地下钱庄非常发达,利率也相当高,这就说明浙江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还很高。从产业发展来看,浙江制造业的工艺流程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产业竞争力却相对较低。这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原始核心技术,研发设计缺乏自主权,没有自己的品牌;二是在制造过程中,企业的融资成本、物流成本、通关成本都比较高,这就大大削弱了制造业的竞争力。在此情况下,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推动金融保险业的发展,促进浙江生产要素的流动,是浙江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
第二,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浙江成为位居全国前列的文化产业大省。现代经济中,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它是无烟产业、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高知识含量产业,既不会产生污染,也很少消耗能源。在浙江这个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提升研发设计水平,对实现其产业升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要继续发展商贸流通业,使浙江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贸流通强省。浙江作为市场大省,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更是一个商贸流通强省。但从国际视角来看,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浙江的商贸流通更多的是“守株待兔”,以义乌为例,其小商品城还是一种守株待兔的模式,这直接限制了它的市场交易规模。因此,浙江下一步商贸流通业发展的重点,还是应该以市场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带动工业化进程,这也是对传统商贸流通的重要突破。
第四,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使浙江成为国际级的信息服务和软件基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上出现了制造业产业转移;而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则出现了服务产业转移趋势,服务业开始向世界转移。“服务外包”作为服务业中的重头戏,包括两方面:一是信息技术外包(ITO),二是服务流程外包(BPO),这两大外包产业增长势头相当迅猛。去年以来,中国国家商务部推出了“百、千、十”工程,其中“十”指的就是要建立十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目前已建14个,“百”就是吸引100家跨国企业前来发包服务业,“千”指的是培育1000家能够承接服务外包的服务企业。浙江作为一个创新性较强、机制灵活的经济大省,具有优越的人文和经济发展环境,也具备发展服务外包的深厚土壤。发展服务外包,建设信息服务和软件基地,对推动和调整浙江产业升级、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