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知识库 > 中共无锡市委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的意见

中共无锡市委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的意见

热门标签:做AI外呼系统的公司 地图标注后多久能查到 外呼系统潜入手机网页 南京crm外呼系统公司 语音机器人自动外呼系统 长春云外呼系统代理商 好用的手机外呼系统 微信地图标注商家位置 辽宁电销平台外呼系统软件报价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解放思想,积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推进无锡的国际化、现代化步伐,特就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提出如下意见。

一、切实增强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现实要求。21世纪是城市经济时代。一些以现代化水平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人居环境优良为特征的先进城市,是统筹区域发展、引领世界潮流的核心力量,也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标杆。在全球产业转移、国际分工调整过程中,城市转型发展和高位超越方兴未艾,势不可挡,像芝加哥、伯明翰、里昂等一些世界著名工业城市实施产业更新战略,加速经济转型,像台北、新加坡等后发优势城市大力抢抓产业高端环节,致力高位超越,先后成为世界经济最具增长动力和爆发活力的地区之一,他们分别跻身世界成功转型城市和最具创新活力城市行列,成为科技与创新引领城市发展的代表。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城市化和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上海、深圳等城市率先放眼世界,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和东方芝加哥等宏伟目标,加快了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的步伐。“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作为东部发达城市和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之一,无锡已进入由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只有勇于将世界先进城市作为学赶的标杆,更加主动、自觉、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才能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只有敢于瞄准世界先进城市,才能在全球化进程中赢得城市应有地位。树立全球视野,学赶世界标杆,已经成为无锡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现实要求。

(二)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是无锡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先进城市都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新转型发展的成功典范,其发展经验为后发城市提供了有益启示。当前,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已跃上新的历史平台,综合竞争力在国内大中型城市中具有比较优势,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健全完善,已经具备了建设基本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学习世界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有利于无锡在更高层次上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缩短追赶的路径和时间,也有利于推动无锡在转型发展中寻求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同时,无锡也面临着发展需求刚性增长而资源环境供给有限、经济转型任务艰巨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经验,对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城市转型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国际产业转移态势明显,发达国家生产和服务外包的对外转移进一步加快,也为无锡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高端产业的集群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在此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世界先进城市的发展思路和经验,借梯攀登,扬长避短,是推动无锡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世界先进城市发展全面,综合竞争力强,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集大成者。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体现了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当前,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坚持市委、市政府确立的“一当好、三争创”奋斗目标,也要实践省委、省政府建设“东方新欧洲”的更高标准,本质上要求无锡站在全球发展的坐标上,走一条经济发达、政治昌明、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全面协调发展之路。践行科学发展观,就要大胆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城市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城市管理、社会建设、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做法经验和运行机制,着力改善城市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学习和竞争中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要充分认识学习追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发挥主动性,尽快把无锡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

二、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四)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以继续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以创新发展和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区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为抓手,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加快无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社会创新力、文化影响力、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努力开创有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模式。

(五)近期目标任务:以芝加哥、里昂、鲁尔、台北、新加坡等先进城市为学习追赶目标,明确主攻方向,突出战略抓手,致力在经济发展、自主创新、城市管理、政府服务、文化软实力、生态建设、民生福利等方面加强战略突破,实行重点跨越,力争用5~8年的时间,使无锡的若干重点发展指标有长足进步,缩短与世界先进城市的现实差距,努力建成国际有名、国内领先的现代化城市。具体指标包括:

人均GDP达20000美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000元左右;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0%左右;

文化产业比重达到10%左右;R 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左右;
每万人专利授权数量达到20左右;
科技对区域生产总值的贡献度达到65%左右;
城市化率达到90%以上;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覆盖面达95%以上;
森林覆盖率达到35%左右;环境综合指数达95;城市综合竞争力稳定在全国大中城市前10名。

(六)中长期目标:瞄准世界一流城市,转变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优化发展,力争通过20~30年的努力,使无锡的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R 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产业结构、环境综合指数等指标赶上甚至超过里昂、鲁尔、台北、新加坡等世界先进城市的水平,在城市科技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方面达到世界一流城市水平,成为上海大都市圈重要的区域经济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

三、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格局
(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关键是要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无锡的产业发展要立足于发挥比较优势,坚持走优化发展、精明增长之路,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以高效化为导向,依托现代科技和工业生产方式,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都市农业;以高新化为导向,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以高端化为导向,以流量经济和消费经济为抓手,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级。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会化生产组织方式,进一步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和融合度,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与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

(八)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实行产业更新战略,以“三谷”(硅谷、液晶谷、生物谷)建设为重点,积极控制传统重化工产业的无序发展,着力提升新兴产业的主导支撑地位,强化产业高端环节的集聚带动作用,优化工业布局调整和主导产业整合。汽车及部件、新型功能材料、数控加工设备、新型环保装备、智能化工程机械、新型节能设备、数字化医疗设备、新型纺织机械等优势产业强化集聚,集成电路、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实现战略突破,努力发展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根植无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配套能力的中小企业群体。

(九)致力发展高端服务业。以“三基地”(动漫基地、信息技术外包基地、业务流程外包基地)建设为载体,以生产性服务业和创意产业为重点,以社会分工、服务延伸为抓手,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多元经济体系。以建设区域性金融强市为目标,积极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加快金融机构后台服务支持体系建设,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区域金融市场,努力建成苏南地区的资金集散中心、结算中心和投资中心。依托区位优势,完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空间布局,组织实施“1611工程”,积极推动两头延伸、中间分离,重点发展保税、港口、仓储、配送等6大专业性特色物流,提升发展商贸、物流产业。聚焦服务外包产业,积极实施“123”计划,发展为国内外企业提供系统应用、设计开发、运营维护等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大力拓展工业企业、商贸企业和文化经营企业的供应链衔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开发、数据处理分析等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尽快建成“太湖无锡保护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

(十)着力发展生态农业。立足于都市经济发展,着眼工农结合、产业融合,创新农业生产形态和经营业态,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以集中、集约为原则,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促进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民间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加快建设市场+园区、企业+农户、公司+基地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农业效益。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依托现代科技,改变产品品种或生产季节,在兼顾农业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与农村的休闲、旅游、度假功能,推动生态农业的大发展。

四、强化科技创新,促进创新能力新突破
(十一)着力推进政产学研联盟。以促进成果转化、产业化为目的,以深化和拓展“7+1”政产学研联盟为抓手,扩大政产学研联盟的深度和广度。实施重点企业、重点园区政产学研联盟工程,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产学研联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积极吸引更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锡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大学教师和在校大学生投身创业。集中使用政府科技专项、科技风险投资和专项资金,构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完善多方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协作体系,使政产学研联盟成为无锡持续创新的动力源泉。

(十二)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创业。坚持走应用型、开放型自主创新之路,推动区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以企业为主体,鼓励和支持现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技改投入,提升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一大批老企业走技术创新革新之路。坚持鼓励科技创业的政策导向,加大力度实施“530”计划,吸引具有专利技术发明和科研成果的留学人员来锡创新创业,支持更多的科技人员、科研单位的成果在锡孵化转化,积极扶持一大批科技人员走科技创业之路。

(十三)加快“三创”载体和平台建设。以“三创”载体为平台,加快建设科技孵化平台,推动科技孵化器向专业化、多元化、网络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积极推进太湖国际科技园、科教产业园、工业设计园和藕塘职教园等园区建设,将科教类园区建设成为最具活力的增长极。扩大科技创业(风险)投资、种子基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加强“一站两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及商标、专利、标准、品牌建设,形成最具活力的创新主体。

(十四)努力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积极发挥“530计划”的品牌效应,以吸引“领军型”科技人才为重点,以团队引入为形式,充分发挥其技术创新和战略经营能力,大力培育发展增量产业,促进以“高科技、高效益、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裂变发展。营造有利于促进创新试验的综合环境,建立和健全政策支持体系、人才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激励机制,积极营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

五、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城市国际化新水平
(十五)参与建设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积极推进都市圈的交通共建、市场共享、产业共兴,在物流、服务贸易、金融、信息、旅游以及高新技术等领域与长江三角洲各城市开展深层次的分工与合作,合力建设世界第六大都市圈。以接轨上海、服务上海为重点,加快京沪高速铁路、城市轻轨等密切区域联动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苏南国际机场、苏南喂给港等区域交通枢纽载体建设,积极承接和放大上海的要素辐射,自觉利用上海的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等要素资源,加强与上海的合作互动、有机联动。抓住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机遇,加快建设无锡的一批世博园项目,在与上海形成梯度分布、紧密合作、整体联动、一体化运作的格局下,最大限度地吸引到上海参加世博会的中外游客来无锡游览世博园,在错位竞争、差别化服务中扩大与国际间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

(十六)着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按照“战略定位、重点突破、创新机制、扩大开放”的原则,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推动对外开放。以全面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为目标,注重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国际资本和技术,推动利用外资从重量向重质转变,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端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及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以与国际先进城市接轨为目标,不断推进教育、医疗、体育和文化领域的国际化步伐,积极构建国际化的人居环境,尽快建立与国际人才流动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着力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

(十七)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实施“本土企业国际化”工程,引导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实施跨国经营,发展境外贸易和投资,加强国际研发合作,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经营型企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到境外设立“无锡工业园”、“无锡商品中心”或开展境外资源开发、收购兼并。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引导和信息服务,完善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形成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的新格局。

六、推进城乡统筹,展现区域城市化新面貌
(十八)积极推进区域城市化。强化市域空间发展战略,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完善三级城镇体系,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按照“七区一体、一体两翼”可持续发展的湖湾型生态城市群战略定位,加强区域功能开发,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区域协调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形成开放的国际化城市空间结构。在确定的市域“1+2+12”和市区“1+6”城镇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结构,优化整合产业资源、基础设施配置等系统性规划,推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以建设功能性载体为重点,集中力量综合开发五个新城(太湖新城、蠡湖新城、锡东新城、临港新城、环科新城),提升改造五个片区(中心商贸商务区、崇安广益片区、北塘凤翔片区、南长古运河片区、河埒商贸区),全面建设五个园区(太湖国际科技园、工业设计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藕塘职教园、空港产业园),缔造区域竞争和对外开放的特色优势,实现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和城郊转型发展。

(十九)加快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提升城市集聚辐射能级为目标,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构建区域交通和城市交通网络,加快“一港三铁”(空港、城铁、高铁、地铁)建设,发挥交通枢纽功能,实现铁路、机场与市内交通的紧密衔接;全面建成市区高速公路网,逐步完善等级公路系统,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等级公路为次骨架的公路交通网络。通过轨道1号线、2号线的建设,构筑南北向和东西向客运走廊。建设规模适宜布局合理的公共停车场,改善平面交通条件;推进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公交停车场和首末站建设,保障公交营运高效和换乘方便。构筑与城市功能相协调的水务、能源、防灾、环卫等基础设施系统,优化各类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满足城市安全运行的基本要求。合理调整社区行政界限和人口规模,配置服务半径合理、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社区服务功能。

(二十)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依托新市镇的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农村“三集中”,统筹安排农村工业区、农业区、居住区、生态区和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带动农村的产业升级、空间优化和农民市民化。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尽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配套完善教育、卫生、体育、交通、广电、通信等设施,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突出卫生整治力度,形成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农村新环境,引导农民养成城市文明生活方式。把农民致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探索以宅基地换经济适用房、以转让土地承包权换土地股权收益的新机制,促进农村土地的集中集约集聚开发,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七、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学习追赶新动力
(二十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按照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创新政府组织体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政府架构。继续深化行政审批“两集中、三到位”改革,加快电子政府建设,尽快完善网上行政审批、网上行政执法、网上公共服务、网上公共资源交易和网上监控等系统。进一步深化城市综合执法改革,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探索建立政府部门聘请外籍优秀管理人才的制度,健全完善派遣公务员到世界先进城市学习培训的制度。

(二十二)推进国有资产运营监管模式创新。学习借鉴新加坡“淡马锡”经验,探索完善出资人制度,创新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管模式,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发挥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性产业方面的作用。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内部改革,完善国有独资企业外部董事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逐步建立与市场机制接轨的薪酬体系和劳动人事管理制度。

(二十三)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善治为目标,以推进社会共同体建设为抓手,健全党组织领导、社会多方参与、充满活力的社会自治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基层群众自治、社会多元参与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进一步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信息等要素市场,大力发展独立公正、运作规范的专业化市场服务机构,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相应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模式。进一步深化社会事业的“管办分离”,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市场化进程,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服务。采用“政府购买服务”、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方式,创新公共服务机构运行模式,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和效率。

(二十四)积极推动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不断推动党内民主、基层民主方面的改革创新。探索实行党代表常任制度,建立健全党代表提案、质询、调研和联系党员群众制度。推进党务公开,试点县乡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公推直选竞岗,提高党内事务透明度。扩大县乡政府领导班子公推直选试点,扩大基层民主。全面推行社区居委会直选制度,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党委、人大、政府的重大决策、决定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和听证、民意调查等多种形式公开听取意见。

八、强化公共服务,谱写和谐社会新篇章
(二十五)以现代化和国际化理念谋划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公平正义,更加关注民生,积极探索社会建设新思路。以扁平化管理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重点解决社会资源配置的空间问题,推动工作重心下移,推动由传统管理到服务管理的转变。进一步推动社会管理体制、运行方式与国际惯例接轨,社会环境、物质设施、文化素质、行为规范与国际发展要求相适应,全面提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区管理等事业的国际化水平,逐步建立多元国际文化兼容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国际化和社会国际化协调发展,为无锡真正融入世界城市体系建立良好通道。

(二十六)大力发展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以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公共服务向均衡化和普惠型转变。加快建设教育强市,逐年增加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强化素质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积极健全完善城市文化设施,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全力打造健康城市,加快市级、区级医疗卫生资源整合,高标准建设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加快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健身设施,拓展和增加市民休闲健身场所,推进国家级全民健身基地建设,积极创建体育强市。

(二十七)着力发展社会自治组织。坚持“党委领导、政府协调、多方参与、社会管理”的原则,积极发展各种商会、协会组织,培育和壮大社会中介组织。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工商团体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无锡国际竞争力。发展壮大公益性慈善事业,扩大慈善资金来源和规模,服务和满足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发挥社区、家庭互助民间组织的优势,协助解决养老、家庭暴力、青少年犯罪等社会敏感问题,提高普通群众对社会的认同感,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和社会自我调节能力。发展壮大社区(村)志愿者队伍,协助政府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和社会动员等功能,完善社区自治管理功能,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十八)积极构建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以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公共安全责任制和问责制为重点,健全公共安全管理法规制度,构建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立风险隐患预防机制,加强重要物资的储备和调控管理,完善社会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城市应急和抗风险能力。加强知识普及和宣传引导,提升群众自救意识和能力。创新突发事件处置模式,建立和完善专业救助体系,避免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九、着力改善民生,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新提升
(二十九)不断提高人民幸福安康指数。努力把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变成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使经济发展的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围绕建立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和现实的利益问题,保证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建成覆盖城乡、适度水平、持续发展的全民社保体系,2010年,全市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8%以上。

(三十)有效推动社会分配结构转变。调整社会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全体社会成员对发展成果的共享度。健全政府促进创业就业责任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创业就业收入。实施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通过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鼓励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拓宽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城乡统筹增加转移性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着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建立规范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依法建立社会公平的保障机制,为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提供制度性保障。针对目前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现状,注重利用税收手段和社会保障、再就业、新农村建设政策,以及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社会救助政策,调节高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

(三十一)积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为重点,保护历史街区、名人故居,打造“千年吴地文明”、“百年工商繁荣”、“江南古城”的城市文化品牌。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抓手,创新文化观念、文化内容、文化形式和文化科技,增强文化自身的发展活力。积极发展多元文化,带动文学艺术创新创作的全面发展。积极发展影视产业,逐步壮大集创作、拍摄、制作、交易发行等综合功能的影视加工贸易业,扩大影视产品及其后产品的开发。激励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创业、创新、创优,创造,弘扬“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城市精神,不断提高城市凝聚力和影响力。

十、注重生态环境修复重建,开拓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
(三十二)坚持科学发展,致力营造现代文明生态城市。
学习世界先进城市生态和环境建设的理念和经验,强化绿色GDP意识,摒弃"重经济、轻环境"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之路,构建起绿色环保的生态经济体系。加大源头防范力度,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严格项目筛选,杜绝污染项目,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摒弃环境资源无偿、无期限、无限量使用的做法,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牢固树立环境友好型城市理念,构筑区域生态环境生态体系。

(三十三)坚持空间管制,全力重建太湖地区生态环境。按照太湖一、二、三级保护区的空间分区与空间管制要求,引导和优化城市空间拓展,保护太湖流域环境,推进水源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以生态优先和适度发展为原则,将市区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优化发展区,禁建区内禁止任何城市建设行为,限期搬迁不符合资源环境保护要求的建筑;限建区内进一步划分控制等级,引导开发建设行为,现有城镇建设区严格控制发展,实施相应的整治改造措施;适建区内合理确定开发模式、规模和强度,满足各类保护区的标准要求,有针对性地扩大建设用地供给,支持重大产业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发展区以旧城改造为主,逐步完善开放空间系统、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提高综合环境品质。着眼于城市整体空间格局,营建绿色开敞空间,扩大生态容量,形成自然的生态网络。

(三十四)坚持环保优先,着力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全面组织开展环保优先"八大"行动,形成共建共享格局,使环境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强化公众的生态观念,开展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倡导崇尚文明、爱护生态的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努力形成"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生态无锡"的浓厚氛围。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入手,普及环保知识,建立奖惩制度,组织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民间社团和志愿者协会。采用多种环境宣教形式,进一步动员全市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努力使各级机关成为带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表率,使各类企业成为自觉遵守环境法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在全市形成人人关心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协、纪检监察部门和市民、媒体、网络的力量,建立健全监督有力的监察监督机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排污、违章建设行为,对违法排污的企业和个人坚决查处严惩不贷,切实保证生态环境安全。

(三十五)坚持生态治理,强力推进治太保源工作。全面实施治理太湖、保护水源"6699行动",落实治太保源"十大"工程。深化全市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问题的研究,开展环境战略评价工作,提高处置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市域生态空间保护和市区生态基础设施保护,严格加强对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建立自然和谐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营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在治理太湖、保护水源工作中,重点落实包括污水处理厂除磷脱氮改造和提标工程、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工程、沿太湖50~100米宽的生态防护林建设、禁养区内现有规模化养殖场关停和搬迁开发区环境专项整治工程、走马塘工程、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长江供水二期工程、"三高两低"和"五小"企业关闭和取水口两侧生态清淤工程在内的治太保源"十大"工程。重视源头减排,从点、线、面同步推进截污接管,实现污水主管网和次干网的全覆盖。新城区、新片区建设力争做到中水管网一步到位,在企业和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大幅降低污水排放,提高中水回用率。

(三十六)坚持节能减排,努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加快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包括减量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探索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多种生产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与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产业升级、优化结构布局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深入开展污染企业治理整顿,全面推广节能降耗生产技术和工艺,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各类园区聚集,培育形成一批生态产业聚集区,探索具有无锡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创建各种类型的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培育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工业(农业)示范园区。推行清洁生产,建立清洁生产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清洁生产政策法规和标准,优化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实施资源使用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积极发展和鼓励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

标签:哈尔滨 郑州 北海 定州 辛集 遵义 唐山 西宁

巨人网络通讯声明:本文标题《中共无锡市委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的意见》,本文关键词  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如发现本文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告之我们,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本站内容系统采集于网络,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
  • 相关文章
  • 下面列出与本文章《中共无锡市委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的意见》相关的同类信息!
  • 本页收集关于中共无锡市委 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城市的意见的相关信息资讯供网民参考!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