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100-266
9:00-24:00(工作日)
编者按今年4月24日至29日,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率领我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天津、沈阳、大连三城市考察学习,特别是大连之行,给代表团成员留下深刻印象。代表团成员一致认为,大连一直是青岛的老邻居、老朋友和老榜样,近年来大连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大连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经验做法,对青岛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借鉴性。 前不久本报记者随青岛市新闻采访团再赴大连,围绕城市定位和发展思路、园区经济、软件产业、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旅游业等方面进行了为期四天的采访。从今天起,本报特开辟《科学发展看大连》专栏,从以上几方面予以详细报道、深入剖析,期望以此来推动全市上下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克服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的自我满足意识,更加自觉地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青岛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本组系列报道共分五篇,今天刊发第一篇《风起星海湾》。 本报记者张子倩 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我必须亲眼去看看这座城市——中国的班加罗尔。她有宽阔的林阴大道、美丽的绿色空间、林立的大学与技术学院、庞大的软件园区…… 这座城市,名叫大连。 星海湾畔,浪静波平。英姿飒爽的女骑警和着整齐的节拍,列队从广场上走过;梧桐成荫,槐花如海。穿着时尚的年轻白领走下城际轻轨,涌入不远处鳞次栉比的商务楼宇。 对于身边的“老邻居”,青岛并不陌生。但凡到过大连的人,都有一个同感:大连,总能令人惊讶,总能给人启发,总能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正如弗里德曼所言,大连的激情与活力,让她赢得了更大的成长空间。今年9月,被誉为“企业界奥林匹克”的“达沃斯年会”,将举办地首次从瑞士搬到中国,搬到大连。对于中国,这是第一次,对于创立37年之久的“达沃斯”,这同样是第一次。届时,2000多位跨国公司领袖、40多位国家元首政要,还有3000多位不同肤色的媒体记者将齐聚大连。 大连,美丽的大连、创新的大连、和谐的大连。在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道路上,大连提供的经验是什么,大连带来的启示又是什么? 大连之“大” 成功申办夏季达沃斯、英特尔一掷25亿美元大连建厂、韩国STX船舶基地开工、新加坡万邦集团两大项目签约、德国莱茵海岸旅游项目开工、大连银行正式挂牌…… 大连地域比青岛大,总面积1257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415平方公里。但大连之“大”绝不体现在城市规模上,而是体现在城市眼光之“大”、建设手笔之“大”和发展步子之“大”。 “不求最大,但求最佳”,此话来自大连,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但在记者看来,这八个字恰恰反映了大连城市定位眼光之“大”。 大连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连生一语中的:这些年,大连一直在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从世界、中国、东北和大连四个维度认识和分析自己,不折不扣地着眼于中长期发展,自始至终地贯穿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未雨绸缪,抢抓机遇,脚踏实地、锲而不舍。 今年,大连将迎来自己的108岁生日。这座与青岛有过相似殖民历史的城市,真正开始发力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雄心勃勃的大连提出口号——建设“北方香港”。现在看来,这一超前性、创意性的定位思维,是大连迅速驶入快车道以至于成为其他城市榜样的重要“拐点”。 大连的发展一直坚持高点定位。大连认为,实现率先发展,就是要像上海、深圳等城市一样,以超前的思维在世界经济的格局中谋划城市;实现科学发展,就要敢为天下先,既讲求科学又敢想敢干,推出更多的全国首创;实现和谐发展,就是要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让市民在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自发、积极地参与城市建设,把“但求最佳”做到极致。 2006年,大连市生产总值2569亿元,增长1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6.1亿元,增长2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9亿元,增长32.3%;实际利用外资22.6亿美元,增长124%,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十几年来最好水平。 同样在去年,大连市第十次党代会正式确立“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的发展思路。“一个中心”指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四个基地”指的是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及软件、装备制造和船舶制造基地。这次会议还重新部署了城市发展四大战略,分别是港航立市、产业兴市、科教强市、惠民富市。 据说,党代会报告一经公布便在大连上上下下引起热议,男女老少拍手称好。从建设“北方香港”,到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再到“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大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目标渐趋具体,内涵日益清晰。 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对于一座城市的进步,它同样适用。 能否抓住大好机遇,能否实现宏伟蓝图,取决于对机遇的把握能力,更在于能否拿得出与思路相匹配的、切实推动发展的大举措、大手笔。 大连软件业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大连经济,曾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重重压力。20世纪末,信息产业风起云涌,软件外包方兴未艾,大连瞅准机会,决意做一篇软件业的大文章,对此他们戏称:“这是最后一根稻草,非抓住不可。” 一个产业的培植、成长,需要空间(土地)、政策和企业参与。为全力推动产业发展,大连在国内城市中第一个设立信息产业局。1998年,大连软件园挂牌成立,在城市西部规划3平方公里用于园区开发。去年,大连BPO(业务流程外包)产业一举突破2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IT外包中心——对于这篇大文章来说,这真是一个再辉煌不过的评语!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几乎是当下所有地方政府关注的话题。在这一问题上,大连始终保持着清醒头脑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在大连起重·重工集团,集团董事贾祎晶指着临海一片260吨门座起重机说:“整整四年,我们完成了脱胎换骨式的新生!”在作出装备制造业转型的决策后,市政府下决心将大起、大重两家百年老企搬出市区,重组改造,将腾出的土地费80%返还企业支持设备升级,并在税收、科研、人员安置等方面提供一系列政策。甚至,为了内部联系方便,政府部门特批集团内部电话只需按四位数。如今,一个国内同行业服务领域最广、经营规模最大、劳动生产率最高、运行质量最好的国企重现大连湾,2006年销售收入65亿元,今年可望突破100亿。 1995年以来,大连先后对160多家企业实施搬迁改造,在赢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之时,换来的是起重·重工、船舶重工、大钢、大化等一批老企业的“重生”。 今年一季度,大连发展势头更猛,步子迈得更快:完成生产总值553.6亿元,增长16.3%;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9.6亿元,增长37.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7亿美元,增长127.7%。 大连之“强” 说“强”,其实说的是竞争力。无疑,从哪方面来看大连一直很“强”。 大连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发达,石油化工、造船、机车、大型机械、轴承等生产规模均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大连是东北地区金融中心和外汇结算中心,拥有中外各类金融机构62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三分之一。大连是东北地区唯一拥有外资银行的城市,国际结算量占三省一半以上。 大连还是北方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东北地区对外贸易、吸引外资最集中的城市,全市外资企业11981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84家。 “十五”期间,大连市实际利用外资108亿美元,年均增长17%以上,完成自营出口额448亿美元,年均增长17.7%。国际大公司已经在大连建立了7家地区总部、15家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9家物流中心。 与之相随的,是大连海港、空港功能的疾速提升。去年,大连港货物吞吐量超过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21.2万箱,空港旅客吞吐量63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4.5万吨。与15个国家和地区的85个城市通航,其中到日本航班每周40多个,平均每天6个。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日渐强悍、后劲十足的大连,却没有丝毫的自满与懈怠。大连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再创新优势,再上新水平,依托辽宁、服务东北、辐射东北亚,加快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大连政府部门多位人士对此看法一致:大连的未来在于现代服务业、在于港航经济、在于高新技术产业,这是缔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三驾马车”! 人民路,一条非常有名的主干道。这里,聚集了大连最旺的人气、最高的建筑、最多的商机。精致典雅的新老建筑里,现代商业、金融业、服务贸易业像阳光下的绿草一样旺盛地生长;星罗棋布的广场上,白衬衫、黑套装的职业精英绽放出张张笑脸,构成一幅动人的城市人文画卷。“这里将成为大连的中央商务区。”制订《大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的发改委一位人士透露。 大连发展服务经济,选择的是金融、物流、软件及信息服务、会展、现代商贸、文化旅游等八大领域,让人感到非常之明确。其中,金融、物流两大领域的具体政策已经出台。发展服务经济,大连还有两个“不动摇”——坚持“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不动摇,坚持服务“一个中心四个基地”不动摇。 大连市外经贸局人士介绍说,借助大外资、大外贸促动现代服务业上规模、上水平,让大连备尝甜头。去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共吸收外资6.5亿美元,同比增长209%,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29%,其中软件服务外包占8108万美元。现代物流领域,全球最大的物流地产商美国普洛斯进驻保税区,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文化旅游领域,总投资4亿欧元的德国莱茵海岸项目成功落户金州。银行业领域,荷银金融期货亚洲有限公司在大连投资成立银河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注册外资现全部到位。目前,大连的银行、保险、期货、投资等高端金融服务领域利用外资格局基本形成。 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大连并不是因港而港,就事论事,而是把着眼点和发力点放在基础环境配套上,全力推进港口、集疏运和物流体系建设。2004年以来,大连完成港口建设投资240亿,新增泊位56个,30万吨矿石码头、30万吨原油码头和汽车码头相继建成投产,新增港口通过能力1亿吨,世界最大的30万吨级浮船坞竣工投产,烟大铁路轮渡、火车站改造、机场改造等一批支撑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完成。今年,一个新的30万吨原油码头即将开工,全国第三个保税港区大窑湾保税港区,即将正式封关运作。 大连认为,一个城市的后续发展能力取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能力。如果缺乏危机感、紧迫感,按部就班、不紧不慢,势必丧失良机。 2006年,大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30亿元,增长31.1%,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46%。“十五”期间,大连全社会研发经费累计投入120亿,年均增长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9%。大连已被命名为“国家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动漫游产业振兴基地”,同时又是全国唯一的“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闻名遐迩的大连软件园,是目前国内最具国际化特色、产学研一体、以对日业务为主的专业化软件园和最具规模的BPO产业基地。 这几年,大连还精心培育了一批战略性科技产业。比如数控科技产业,形成以光洋科技、大森数控等为骨干的创新集群,大连机床集团连年在同行业中销售收入位居第一;比如光电子产业,大连路明科技集团收购美国第三大LED企业AXT公司的资产专利,成为国内拥有世界先进技术的两大LED骨干企业之一;再比如新材料产业,以傅氏双金属、圣迈化学、三科纳米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推出一大批自主创新品牌;此外,珍奥核酸、美罗药业、瑞泽农药等,它们全部是“大连创造”! 大连之“美” 漫步大连街头,你会看到这样一幅广告:假如大连没有海,我还留在大连! 大连人深深热爱着自己生活的城市,为什么热爱?原因很简单,因为大连在他们的心目中,草地是美的、建筑是美的、景点是美的,就连空气都是美的。如果有谁说大连不美不好,保准有一群人围上来跟他急。 著名作家苏叔阳这样描述大连:“走过大江南北,到过无数名城,大连给我的最深印象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我清楚地记得,在虎滩宾馆欣赏夜幕降临后的迷人景色,月光洒在平静的海面上,倾听海浪拍岸的声音,没有比这更浪漫的了……” 记者在大连采访时,恰巧碰到“倾国倾城”中国名城大型电视推荐活动举行,那几天,在大街小巷听到最多的就是:给咱大连投票了没?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大连,用她整洁精致的市容、迤逦秀丽的风光、特色独具的文化,赢得了近600万市民和无数四海宾客的心。 大连绿地美。从黄海大道到滨海大道、从疏港路到直达开发区的东北路,每一条主干道都是一条绿色走廊、一个带状花园。驱车驶过高架路,桥下是浓绿的花坛草地,极目向四周望去,视野中的绿影花意又迎着飞逝的汽车蜂拥而来,整个城市浮动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中。 大连夜色美。入夜的大连流光溢彩,胜利广场周围灯火通明。街道两侧、店铺门旁、楼座立面上,或圆形、或菱形、或方形或几何变形,或红或绿或黄或紫的霓虹灯,将如织的行人映照得五彩斑斓,令整个市区呈现在流光溢彩的氛围中。这些霓虹灯或轮形转动或星辰式闪烁,光的音符在夜空中跳动着,犹如一首首优雅的华尔兹舞曲。 大连建筑美。在大连,充满奇异色彩的各式建筑比比皆是。当其他城市建筑还在追随外墙瓷砖的时候,大连早已开始尝试国际流行色的各种涂料,并用这种涂料的浓彩、想象的巨笔来描绘每一栋楼宇住宅。古老的中山广场周围,10个路口的每一栋建筑风格各不相同;在泡崖小区,数以百计的楼座外墙涂上了五彩缤纷的涂料,令本来冷意钢筋混凝土的世界,顿时变成了绚丽多姿的幻想王国。 大连市民美。在大连你会发现“三少”——踩踏草坪的少,等车不排队的少,随地吐痰的少;相反,你还会发现“三多”——大连人穿着时尚的多、热心指路的多、喜欢运动的多,文化的大连人或者说文明的大连人,与大连的青草绿地、整洁街道相得益彰,显示出与发达国家城市相接近的市民素养。在星海湾广场从事保洁的刘师傅告诉记者:“爱整景的大连人,本身就是一道风景。” 大连,美丽的大连、创新的大连、和谐的大连。短短四天采访,记者耳濡目染的东西太多太多,而更多的,是大连对昨天的反思、对今天的打算和对明天的憧憬。这一切,已足够我们反躬自省,好好深思……
《青岛日报》2007年6月11日
标签:梧州 临沧 乌兰察布 常州 沧州 包头 随州 常州
上一篇:Alsbridge评出10个具有IT外包潜力的中国城市
下一篇:KellyServices并购P-Serv进入大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