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的概念最早由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虽然软交换技术自诞生至今也不过短短的几年时间,但是却已经历了3个阶段,其发展之迅速由此可见一斑。
软交换发展的第1阶段是实验室阶段。作为朗讯公司的Saras项目组的一项成果,贝尔实验室完成了软交换理论的研究、体系结构的建立以及原型样机的开发等方面,为软交换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有另一种说法: IP Switching Ipsilon Network公司的IP Switching是一种高速路由器。它将转发功能映射到硬件交换机,从逻辑上可以看作是一个附有第三层转发功能的第二层交换设备,与第三层的数据转发模块高速互连。IP Switching采用低层流交换。在IP Switching中,所有的流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持续时间长、业务量大的数据流,在ATM交换机硬件中直接进行交换,快速、时延短;另类是持续时间短、业务量小、呈突发分布的数据流类型,通过IP交换控制器中的路由软件进行hop-by-hop转发。流分类过程动态选择流。流在交换前,必须标记。二个流只有在上行、下行链路都标记过后,才能直接通过A丁M交换机进行交换。只有具有正确生存时力间(TTL)域的包才能包括在交换流中。进行hop-by-hop转发。流分类过程动态选择流。流在交换前,必须标记,个流只有在上行、下行链路都标记过后,才能直接通过ATM交换机进行交换。只有具有正确生存时间(TTL)域的包才能包括在交换流中。
软交换发展的第2阶段是推向市场阶段。Saras项目组以及其他制造商陆续开发出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第一代商用化产品,为软交换技术的实用化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里不得不说Tag Switching Cisco公司的Tag Switching由转发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的,两者互相独立,转发机制是一种简单的标记交换机制,通过使用定长的标记来作出决定,并对标记重写;控制机制通过一组模块来维持保留正确的标记传播信息,以第三层协议为基础,每个模块具有定的控制功能,它解决了IP与B-ISDN之间不一致的问题。TagSwitching系统中处于边缘的路由器将每个输入帧的第三层地址映射为简单的标记(Tag),然后把帧转化为打了标记的ATM信元,打了标记的信元被映射到VC上,在网络核心由支持Tag Switching的ATM交换机进行标记交换。目的地边缘路由器去掉信元中的标记,把信元转换为帧并将其送往接收者。
软交换发展的第3阶段是规模化商用阶段。在众多制造商和运营商共同推动下,软交换产品趋于成熟,功能日益丰富,性能逐渐稳定,标准化过程稳步推进,从而使得软交换技术正式走向市场。同时这里我们也不得不提MPLS IETF结合了一些IP交换技术的特点,主要以丁ag Switching为基础成立了MPLS工作组来将网络层路由标记交换算法技术标准化。MPLS采用标记的包转发技术来实现简单、高性能的包转发机制。它通过用标记转发代替标准的基于目的端的hop-by-hop转发,从而简化了包转发机制,使lnternet带宽很容易扩展的Tb级。
软交换技术虽然与先前的电路交换机技术有很大的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软交换进一步发展了智能网技术的业务交换与呼叫控制分离的思想,提出了网络分层的概念;同时它完全继承了Internet的通用开放接口思想,可与任何具有标准接口的设备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