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地方发生利用改号软件诈骗的案件。记者调查发现,如今的改号软件售卖渠道更加隐蔽,并且可呼出任意手机号码,商家为了规避责任,多设置了免责条款。
不法分子利用改号软件诈骗的行为并不鲜见,如今出现一种新情况,据报道,有的人为了防止个人信息被盗用,或躲避骚扰电话,无奈之下也使用改号软件拨打诸如房产中介等、培训机构的电话询问或办理事务,以避免对方记住自己的号码。
相信很多人都接到过卖房、保险、中介、培训等骚扰电话,或许正因不堪其扰,有的人学会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拨打电话时使用改号软件来让真正的自己隐身。这确实可以避免号码外泄,但此举很可能违法。因为改号软件涉嫌违法使用VoIP技术(互联网电话技术)。
那么,为什么普通人会被逼用违法手段保护自己?除了这样以黑制黑,就没有别的途径保护个人信息了吗?
买卖个人信息是违法行为,但却不容易被查处。一方面,在全国层面,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立法仍有诸多空白点,惩处机制不足;另一方面,公民信息被盗用后,难以及时发觉,也难以取证维权——你根本不知道是谁在何时兜售了你的哪些信息,又正在被谁利用在什么领域;还有,改号软件经营者经常采取改头换面和隐秘手段逃避打击治理,让改号软件打而不绝。
更为关键的是,许多机构在客户办理业务时将获取个人信息作为强制前提条件,这为信息泄露留下了巨大隐患。事实也表明,单靠这些机构自查自律,是管不住信息外泄的。所以还需完善个人信息立法。这方面,不少国家已经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即管住索要个人信息的机构。比如,厘清在哪些情况下才能索取公众信息的哪些信息,由谁负责保护、如何使用,泄露后向谁追责……
方便与风险,有时候如同跷跷板的两端,只有明晰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才能让跷跷板不因经济利益和个人违法而失去平衡。当好人被骚扰电话逼得不得不当坏人来保护自己时,究竟该汗颜的是真正的坏人,还是那只不知所踪的黑猫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