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T的实践最早于1990施乐公司的可乐贩售机。1995年,比尔盖茨在其《未来之路》书中提到物物互联的理念。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MIT Auto-ID)中心提出一种新的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解决方案。随后,2004年,日本和韩国分别提出了相应的理念。在2005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ITU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定义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
2009年,美国奥巴马总统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中国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构想。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IoT又一次提到一个新高度。2018年,随着人工智能AI的发展,IoT联合AI组成最强团队,IoT升级为AIoT,物联网随着5G技术和AI技术又进入了新的赛道。
从物联网的本质而言,也就是三个层次需求:前端实体的自动识别与相互通信;数据进行传输的互联网网络;后端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加工。前端实体的自动识别与相互通信是整个物联网架构的基础和重点。其实自动识别技术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发展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结合传感器技术、定位技术等等组成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自动识别技术就是利用机器识别实体对象。简单阐述,就是使用识别装置,通过实体对象之间的活动,自动获取被识别实体对象的相关信息。例如在我们生活中的识别技术应用有许多,超市买东西的条码识别、支付宝微信扫描的二维码识别、指纹虹膜等生物认证识别、银行卡或者信用卡等磁卡识别、校园卡或者公交地铁卡识别、图像识别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FID)也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通过无线射频信号获取实体对象的相关信息,并加以识别。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实时快速、高效准确地采集和处理实体对象信息的自动识别技术。射频识别通过电子标签来标志某个实体对象,用RFID读写器来接受实体对象的数据。RFID抗干扰能力强,可识别高速移动实体对象,也可同时识别对个实体对象目标。
射频识别技术发展于20世纪40年代的雷达技术,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射频识别技术现在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例如,制造领域的生产实时监控和追踪、物流领域的货物追踪和快递、电子支付领域的移动支付、环境监测领域的实时监控和跟踪、智能家居领域的电子产品互联通信,还有零售、医疗、农业和公共服务领域里都有许多的应用。
物联网和射频识别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实现了智能城市和智能家居,未来智慧地球和感知中国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