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的市场机制显然不如他们完善,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迫切需要政府通过适当方式深度介入,这也为我国物联网的政府介入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物联网的技术驱动型特征看,发展要素尤其是创新要素非常关键,这其中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等要素又特别关键。
但“十二五”期间,我国物联网产业在网络层方面发展迅速,M2M服务表现出巨大市场内生动力。我国M2M连接数在2010年仅为800万左右,至2015年已突破一亿,占全球总量的31%,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66%。LPWAN具有强连接、广覆盖、低功耗、低成本等优势,适用于如远程抄表、环境监测、智能停车、智慧物流等对数据传输速率要求较低的诸多场景。
同时,在三大电信运营商和相关中小企业的推动下,基于授权频段的NB-IoT和基于非授权频段的LoRa、Sigfox的产业链不断完善,商用进程加速。据预测2020年小带宽联网设备数量将是大带宽联网设备数量2倍,LPWAN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此外,NFC、Zigbee、蓝牙等短距离连接和通讯技术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应用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出巨大市场发展空间。
从产业集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分别以北京、上海、深圳、重庆为核心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地区四大物联网产业集聚区的空间格局。其中,环渤海区域借助产学研资源和总部优势,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研发、设计、运营和公共服务平台的龙头区域;长三角区域以上海、无锡双核发展为带动,整体发展比较均衡,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以及应用推广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珠三角区域依托自身优势成长为物联网产品制造、软件研发和系统集成的重要基地;中西部地区软件、信息服务、传感器等领域发展迅猛,成为第四大产业基地。
物联卡之家()资讯指出,首先,加快促进物联网人才资源的聚集。物联网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无论从行业发展技术人才还是从专业教育培养人才角度看,我国该领域的人才都非常缺乏,挖掘和培养大量的具有相关知识和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应充分发挥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培育体系优势,大力从大学和研究机构培养一批高端研发和技术型人才,在高校内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课程,创新性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使培育的人才能够懂技术、能应用、有眼光。重点做好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同时,要大力吸收国外物联网产业技术领域专家和特殊人才到我国创新创业,直接借鉴应用国外在物联网产业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
其次,创新物联网资金进入渠道和机制。物联网作为一个全球性新兴产业,在成长周期、成长商业模式方面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对于投资主体而言就是风险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完善物联网产业投资、融资的政策法规体系,通过加紧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金融法规,形成有利于物联网产业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环境。政府可大力提升物联网产业投资的硬环境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环境状况、文化氛围、经济结构和接近市场等,使各类投资主体增强对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信心和投资决心,加快对国内外金融投资机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的引进步伐;同时,地方政府可以投资者为中心,通过创新投资进入退出机制,活跃投资氛围,提高投资回报预期,吸引社会资金进入,丰富产业企业的融资渠道。并且,可以在财政、税收、政府补贴、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示范和引导其他资金进入。
最后,优先布局物联网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物联网与互联网一样,有很大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特征,因此国家应在产业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优先布局相关基础设施。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加大对专用网络、无线网、三网合一公共数据库、备灾系统等的投资力度,使通讯网络通道更加畅通、消费价格更低,企业进入成本更低。同时,要优化产业园区、商务区、社区、城镇等的信息基础设施,使物联网发展的社会管理成本更低。